林氏寻根

台湾桃园县芦竹乡顶社林氏——圆寻根梦

时间:2014-04-16 08:09:07   作者:丹诚   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阅读:2592   评论:0
内容摘要:台湾桃园县芦竹乡顶社林氏——圆寻根梦

台湾桃园县芦竹乡顶社林氏——圆寻根梦

台湾桃园县芦竹乡顶社林氏宗亲,祖籍晋江市海尾。清乾隆十年(1745年)林文进渡台,时隔260年,其后裔回乡寻根成功。这得益于他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续宗谱,修祖墓。

自文进渡台后,传八代。他们世代怀乡,溯源追根系统地记录渡台后传衍情况。现简介如下:

顶社林家的开台祖为林文进,原籍为泉州府晋江县海尾。乾隆十年(1745),年15的他与宗亲林迩力自八里入台,居大坪顶后湖,其后便在林口的后湖。菁埔及五股德音等地建业。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其弟文簪亦带肽暧字钭映瘲棥⒊稽、朝情来台投亲。然因文簪、文进的先后过逝,加上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漳泉械门,林家在台最后仅剩朝稽氤情兄弟,继续在林口台地务农并开辟茶园。后因朝稽终生未娶,由朝情三男过房继承,因此林家在血脉上,均为来自朝情。

林家由林口台地发展成北桃园地区重要家族,是从来台后的第三代开始,其领导人为朝情长男天赐。道光十四年(1834),天赐率领其弟四人,至猫尾崎(今在坑子村)租耕旱田种植番薯为生;五年后(1839),迁至本村耕作林本源水田九甲多。

据族谱所述,因林姓乃是明朝始自兴化府莆田县迁至泉州府晋江县开基,故在本村初居之地亦唤名为“兴化厝”,即为今本村西端接山脚村一带。道光二n二年(1842),天赐族因租顶业户詹万德水田而往该处。咸丰初年,初有漳泉,后有闽粤等械斗,坪顶地区因治安不靖,交通新莊到n桃园一带的货物运输成一大难题,而米价高涨。而原有经营土垄间的天赐一家,顺势而得累积财富。天赐率族人在同治十二年(1873n与建顶社祖厝“德门居”,其子为恩又在光绪年间(1893)增建书房“茂林齊”做为培养人才之所。

他们世代续修宗谱,记录传衍世系:

台湾桃园县芦竹乡顶社林氏——圆寻根梦 图1

续宗谱,除谱图外,还认真写谱牒,简録四例:

 

林天赐(1806-1878

其祖原在坪顶一带开垦,道光十九年(1839),天赐公率领家眷迁至本村与化厝耕作林本源水田,后移居顶坪社作粤籍地主詹万德田。因家境清寒,耕作之余,兼营“土垄间”精米事业,并从事染布生意。时年因遇闽粤、漳泉械斗,早期开发之粤"地主被迫搬离;而地方不靖,南北交通受阻,米价亦因而高涨。天赐公因屯米无从运送,反得获利,并自咸丰七年(1857)年,陆续"得粤籍地主在顶社一带水田,终致富甲一方。农假之余,特别关心家族子弟之教育,创设“茂林斋”学堂,提供附近子弟就学机会。

天赐公律己甚严,节俭勤奋,但平日赈灾济贫、修桥筑路,虽斥巨资,亦无吝啬。精于经营,善与人交游,且勇于改变创新。与林本源、詹万"等大地主关系良好,在地方上亦颇具威信。时值乱世,林本源家族赴大坵园收租,均承林氏护其安全。咸丰十年(1860)漳泉械斗,"赐不辞艰危,不惜钜金,亲筑防御工事,当时新莊、林口、坑子、竹园等地居民,争相前来避难,林天赐奔走斡旋,终于消弭祸患,转危为安,一时乡里称道。

 

林维给(1867-1895

林维给,为治长男。学问渊博,身高体大。日军侵台时,随其叔父为恩起义失败,于十二月十一日,同时就义于乡赤塗崎王厝之宅屋前,得年29岁,战后台湾有关部门明令列祀桃园忠烈祠。

民国四年(1915)毕业于南崁公学校,自小接受“茂林h”学堂之古汉学熏陶,国学造诣深厚,并擅长书法。林氏家族世代务农,林氏本人则在外经营货商,生意鼎盛,平日热心公益。曾经变卖私产,捐献充为坑子国校建校经费。1921年至1924年曾任教坑子公学校,嗣后止任地方警察、莊协会议员、保甲书记、保正等。

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村民大会选举,当选第一届外社村长,嗣后又连任第二、三、四届村长。民国三十九年当选a一届桃园县议员,并蝉联至第二届。在职期间,以敢言著称。由于雅爱文化事业,因之与青年及文化界人士,往还甚密。另于排难解纷亦见专长。

 

林元节(1905-1980

幼年在“茂林斋”学堂接受国文教育,具国学基础。民国九年(1920)毕业于南崁公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毕业于台北工业学校建筑科。

其后,取得“检定手工科专科训导”教师资格,民国十五年人大竹公学校教员,民国十六年(1927)任坑子(今外社)公学校教员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任海湖公学校校长,民国三十五年任大竹国校校长,为地方教育奉献力量。台湾光复后,获上级倚重及地方人士之举荐,民国三十六年由乡民代表选举为芦竹乡乡长,并于1951年当选第一届民选乡长,连任第二届、及第四届、第五届,至1968年二月为止,主持乡政计16年,对于地方自治之发展,芦竹乡政之建设,尤其教育方面,有其相当程度的参与及贡献。

台湾林氏宗族还重视为已故先人修墓,按家乡习俗,清明节扫墓,为祖先墓培土修缮。经济条件好时,还为列祖兴佳城。故列祖代祖墓保持比较完好。附一祖墓照片如下:

台湾桃园县芦竹乡顶社林氏——圆寻根梦 图2

最重要的是:渡台始祖文进公从家乡抄录字行:

厚近仰玉万,仕志文朝克。

为维元丕振,亦世绍公侯。

诗书裕后仲,定立栋梁谋。

文进公为字辈命名,列“朝”字辈,其后3-8世严格按“克”、“为”、“维”、“元”、“丕”、“振”命名。这样,与祖宗家海尾在传 世纪录上同步。“谱牒能对接,字辈全一致”,这是回大陆寻根进展顺利,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离开祖家260多年的台胞要回大陆寻n,靠的是满怀乡情的热心人。桃园县芦竹乡顶社林家能顺利寻到根,并组团回乡圆了寻根梦,靠的是林元芳、林丕继两位热心人。先介绍林丕继先生。

林丕继,1934年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县芦竹乡,在台湾接受中学与高等教育,然后赴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上学经济系分别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后来他投身商界至今已经侨居日本38年。

19731988年期间,他在台湾驻日贸易机构任业务课长长达15年之久,为台湾拓展对日贸易倾尽平生所学。台北世界贸易中心的成立,也是林先生的履历中浓重抹彩的一笔。林先生还曾任正隆印刷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的驻日代表。在日本商界练就了一番洞察商机的本领后,他又毅然走上了独自创业的-路;在日本创办了连东国际贸易株式会并任社长。

今日,他的职务是:连东国际贸易株式会社社长、日本林氏宗亲总会名誉理事长、留日台湾同乡会现任顾问、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他穿梭于中日等地,热心两岸三地经贸交流。

林丕继先生对故乡的概念t是曾祖父写在大厅正面壁上两侧的对联:“台山远接,龙山拱被枝头法雨(右联),淡水通流,白水难忘海尾遗风(左联)。”

他把“白水”两个字合起来成为“泉”字,认定祖家就在泉州,村落为“海尾”。

为了论证这一推测是否可信,他决定找机会向泉h相亲询问。199611月,他出席在马来西亚槟城召开的世界林氏第六届恳亲大会。会议期间,他访问泉州代表团《比干文研》主编林树丹先生。林先生告诉他,晋江市有个海尾村,林姓。请丕继先生提供有关寻根的资料,便于区海尾查证。

199711月,丕继先生率日本林氏宗亲代表团参逶谀习彩心谪染侔斓摹氨雀杉湍钐谩甭涑傻淅瘛G斓淦诩洌《比干文研》主编林树丹先生告诉他,晋江海尾林姓宗谱的确有林文进渡台记载。祖源世系和字辈完全吻合。

丕继先生返回日本后,专程到台湾桃园向宗亲汇报:经查证,顶社林家根在泉州市晋江海尾。于是就有林>芳先生组团到晋江海尾寻根谒祖之胜举。

 

林元芳,铺及叔父,学识渊博,文史专家。1998奶奶5月,受宗亲重托,率宗系代表团到晋江海尾寻根谒祖。这一胜举《泉州晚报》(海外版)作了专题报道,全文如下:

(本报讯,记者郭培明)199855日下午5时,厦门机场。当一位西装革履、胸前别着醒目的“北京大学校友卡”的翩翩长者步出国内抵达出口处时,等待多时、来自泉州市晋江海尾村的十余位相亲中,有人眼尖,惊喜地叫了一声:林元芳总叔来了,大家立即围了上去,献=鲜花,彼此亲切地用泉州话攀谈起来。

“我终于踏上先祖曾经生活过的福建土地了。”林元芳一时语哽。是的,为了这一天,他的期望与等待太长太长了。

253年前的中秋节,林元芳的先辈从海尾乘着小帆船,出海渡台。那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而有谁能预测到,秋水夜雨无归期,骨肉的分离竟是如此地漫长。林元芳完成了两岸海尾人交往的零的突破;自此,台湾1000多海尾人又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摇篮血迹。

林元芳的青少年时代正直日本占领统治台湾时期,他从小学的是日文,后来到日本东京去上园艺大学,抗战胜利后又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第一学期因不大懂中文而苦恼万分。“但我心中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日本教师曾说,你们是天昭大臣的后代,我的父亲知道后气愤地说,我们家是从福建泉州海尾村迁来的,我们的宗祠门上的对联是:白水长流,海尾遗风。”

“白水”即泉州。也正是这幅对联,引发了上述故事。

去年(1997年)1125日,旅居日本的著名旅人经贸专家林丕继博士率团来泉州参加比干纪念活动。第e次来到福建的林博士对泉州经济发展状况惊叹不已,因为行前,曾有好心人告诉他,过福建的路像摇篮,福建的厕所没有围墙,总之,这里很不发达。通过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与市领导座谈等,林博士感慨万千,在离开泉州的前一个晚上,他与本报记者与编辑在泉州酒店的大堂里聊到半e,还不愿回房休息。他说,回日本后将出版记录此行的“福建之旅”一書,宣传福建介绍泉州,还特别提到他在台湾祖家的“白水长流,海尾遗风”这幅对联,希望能早日找到自己在中国大陆的根。

林丕继带着一点遗憾回去了,而海尾的林世明等人却赶到了报社。原来,他u读到“海外版”去年1129日的《携手互助,迎接亚太新世纪——访日本华人经贸专家林丕继博士》,对文中提到的对联颇感兴趣,认定林丕继即是港台海尾人的后代。为了进一步求证,本报记者郭培明、林水坤专程赴海尾村、御淮村(海尾林氏系自该村移去)调查采访,并拍摄了部分照片资料,林少川等人对族谱有关记载进行了分析整理,随后“海外版”编辑部把相关资料寄往日本。林丕继先生阅后大喜,来电来信致谢,不久又赶回台湾,把喜讯告诉乡亲们……

“我侄儿丕继一下飞机即直奔桃园市我的家中,把你们的来信拿给我看S两个人一高兴,竟谈了几个小时。”林元芳先生是台湾世界林氏宗亲会发起人,也是一位家谱专家,他曾花10年时间编辑出台湾林氏S谱,影响甚大,可就是无法知道祖国大陆的海尾林氏的详细情况,而今,这一切将成追忆了。

几十年来,林元芳多次梦里回故乡,现在,梦依然年轻,人却老了。78岁的林先生不顾年高体弱与朋友劝阻,开始筹划回乡的日程。

机会终于来了。今年54日,是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作为北大毕业生的林元芳,应邀赴北京参加庆祝活动。行前,林先生打了一通长途m话给本报,说明从没到过福建,流露出一点“人生地不熟”的担忧,当得到“尽力协助,放心前往”的答复后,他提起行李二话没说就踏上旅程。

海尾人以最隆重的方式欢迎这位自己的宗长。250多年了,乡亲们已没办法分清谁是近房谁是近亲,反正都是自己的同胞。林元芳也有家的感觉,吃一只甜蛋,喝一口铁观音,行一个礼,点一炷香,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又都是熟悉的,一张张敦厚的脸庞,一句s恳切的话语,都汇成“骨肉亲情”。

连日来,林元芳不辞劳苦,实地踏访了先祖史迹,参观了部分企业与开元寺、少林寺等名胜及华侨大学等。他对泉州近年的巨变连声叫好,他甚至断言:再过一段时间,这里的经济会超过台湾。他列举了台湾一些都市规划不够远见和目前-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认为泉州要吸取教训,注重环境保护,加强城市园林设计与交通规划,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10,林元芳离开泉州返回台湾。行前,他对海尾、御淮的乡亲们说:“两岸分离终会有结束的一天。1950年,当我怀n北大的毕业证书兴冲冲地要回台湾与母亲团聚时,台湾有关当局却不放行,使我滞留香港达半年之久,没有什么比骨肉同胞的分离更残酷的了。台独势力近年的发展不容忽视,此次寻根给我这样一个感悟,在两岸最终统一之前,两岸的乡亲、两岸的人民之间完全可以增加来往,先从民间、n中心统一起来。”


原文地址:http://neicuo.st518.com/Biganwenyan/WenyanShow.asp?ID=97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