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辉按:
所列世系为:九牧六房藴……文安—仁嗣—英—辉—诚—近龙,近豸,近麟。黄祖绪先生有《明代监察御史林诚》一文(发表于莆田侨乡时报,http://www.0594xyw.com/news_detail.php?id=20100),将其归为宋宝章阁待制林彬之(字元质)之后。彬之,其先福州人,居福州石井,北宋初年徙游洋。与本志有所抵牾,不知黄先生所据何来,暂时存疑。
按照《四库全书》版校对
文林郎①監察御史②井菴林公墓誌銘
【明】鄭紀③
成化乙巳(1485),監察御史林公致政於家。又明年丁未十一月晦,卒於正寢。茲卜塟城南寳澗山之原。其孤近龍,奉其內弟廣西少叅④吳君昭所述事狀,請銘於予。予與公鄉焱年,養疾同歸,疾痊同起,以兄弟相視者三十有五年矣,銘安可辭?
按狀,公諱誠,字貴實,姓林氏,唐邵州刺史藴公之後。元至正(1341-1370)間,譯史諱安者,其髙祖也。曽祖仁嗣,國朝永樂(1403-1424)間贈兵部員外郎。祖英,兵部員外郎⑤。父輝,永樂甲辰(1424)進士。母吳氏,
景泰癸酉(1453),領福建鄉薦⑦,天順甲申(1464)登彭教榜進士。為迎母計,上疏養疾。到家旋治居室,奉母以居,水陸甘旨力可致者,不備不止。毎割牲留客,必先取一股以供母,殽體不具不恤也。以養病養親而歸,又號曰頥庵。未幾,部檄起,拜廣東道監察御史。迺迎母就養,供餽竭俸入,已身恒無完衣。
成化戊子(1468)p天變,抗疏劾閣老商輅⑧舊與廢易,難立清朝,報罷,遂稱疾。且力爭前疏,欲罷輅以回天變,願革職以謝輅。憲宗皇帝怒,降旨云:「昔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朕用商輅有何不可?」下公獄。官校就班,執公以出,公北面大呼曰:「奸臣擅殺諫官!」左右為之縮頸,尋以言職得復官。
己丑,奉勑巡畿甸,陳言禁操軍攘奪以安民生,革公差夾帶以蘇民困等六事,俱蒙采納。所至霜威凜凜,至於水利、農桑、庻務,凢有當興當革者,皆以次罷行之。以其志欲勞民,勸相如井養之不窮,又號曰井庵。
庚寅,改勑總理京畿學政。教條嚴肅,務以敦尚孝弟,削抑浮靡。惜陰有圖,家政有序,皆身先之。不遵敎者,黜罰不貸。強宗豪右,囑簡盈几。一不發視,但以至公行之,故謗言日起,而聲譽亦因之而著。
三年秩滿,勑贈父如其官,封母吳氏為太孺人。壬辰,復疏養疾,遂奉母以歸。時母舅某歿于官舍,遺孤即今少叅也,年方若干歲。公撫教婚娶,視如同胞,未及冠,遂占鄉魁,登黃甲,累員外郎至今官,公力也。母嘗有疾逡苟\北辰,日躬湯藥,體不著席者數十日。母卒,喪葬一依文公家禮,而哀瘠過之。喪畢,建祠堂於居室之東,以奉史譯公以下神主。又倡興金橋之祠,以藏藴公以下祧主。歲時會拜,謁講宗盟其中。又立鄉社,以事土榖之神,以古有先賢死祭土社之禮,迺以翰林侍講陳公用配焉。性喜種澹又築圃於寳澗山之陽,荔、栗、橘、柚、梅、杏之屬可共籩實,杉、松、桐、柏、茶、檜之屬可以備器用者,皆布列有章。逺而玉湖,又逺而石盤稱是焉。暇則乗肩輿攜壺約友傾倒終日,又號曰雲山學圃。
癸卯,疾痊還京,予送至武夷,宿文公精舍數日而別。至京,又奉勑巡按兩浙,專理鹽課。以地震上言修省十事,而首以言路當先。出京數程,風中口眼,扶病至淛鹽場,宿弊剔刮無遺,又校集毉方刋布諸郡。巡部至嘉興,以f宮祭器多周制,迺曰:「吾巡畿甸,尚為豫譲,立祠先師孔子,可無報乎?」遂命工依式范之,計五百餘事,驛送闕里。予往歲謁孔林衍聖公,並其文移圖式出以示予,曰:「此林侍御之功也。」
甲辰,上章乞骸,不允。又陳時政八事,多有采行。乙巳,又上,不待報,即以原奉符勑差人進繳,逕自淛抵家,莆士大夫相與駭愕。踰數月,報章下,特許致仕,蓋知公不可留也。諸薦紳髙之,倡為急流勇退詩章以贈,公喜曰:「雲山1圃,今始為我有矣。」因賦詩以自娯其目,曰:「爇一炷香,讀一巻書,彈一曲琴,靜一時坐,啜一甌茶,吟一首詩,草一幅字,飲一杯酒,熟一覺睡。」又號曰九一道人。
公穎敏軒豁有大畧,與人談論高爽雋永,聽者不厭。見義之可為者,果決而行,畧無退縮。立朝數載,知無不言,不避權勢。退處於家,事母奉先,必極愛敬,婣族子侄,貧不能存,與之婚娶,喪不能舉,助其營築。毎過人家,酒未入唇即起,若語場圃之事,g劇論移時。用是,人得窺所好,頗招物議,然考其立朝大節,濟世雄才,耳目所及,指不多屈,實莆中一人物也。
生於宣德丙午(1426)六月五日,距卒享年六十有二。娶宋氏,大勝關大使孔才之s,先公卒,勑贈孺人。繼俞氏,南京兵部侍郎俞公從女孫,勑封孺人。子男四:長淵泉,蚤卒,宋出;次即近龍,又次近豸,近麟,則側室張黃穆出也。女三:適?瑤,王瑞、王秀松,皆宋出。寳澗之墓三竁,坐某向某,公告時自營也。今窆公於中,虛右與左為俞、張壽焉。平生製作甚多s少留稿。今所存者,詩文若干巻,並奏議數通而已。銘曰:
公之為人,溫溫克克;公之處世,卼卼臲臲。
公之立朝,謇謇諤諤;公之居家,澄澄澈澈。
公之政望,轟轟烈烈;公之進退,斬斬截截。
嗚呼!君子取人,先觀大節,我銘公墓,千載不滅。
(【明】郑纪《东园文集》卷十二)
注释:
①文林郎,明散官品阶正七品资料参考( 中国历代官制)
②察御史是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壬寅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③郑纪(1438~1513),字廷纲,号东园,仙游县文贤里上郑(今度尾镇埔尾村)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土,历任翰林庶吉土、国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一生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纪为官清正,宪宗朝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不被采纳,愤而辞官,归隐故里达20余年。他在家乡兴学劝耕浦彩餍耷牛办了不少好事,百姓至今传颂。孝宗朝郑纪复出,并有许多兴利除弊的举措,一些正确的主张得到皇帝的采纳,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世风。著有东园文集参考资料(明史 )(四库全书)。
④少叅,官名。明、道制度,布政使司参政、参议所任道员的称呼。
(1)明初,中书省参议府有参议官,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废。
(2)明通政使司有左、右参议<为通政使佐官。清沿置,乾隆十三年(1748)去左、右衔。
(3)明于布政使下设左、右参议,无定员,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等事。清沿置,乾隆十八年(1753)废。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九世枢(袁可立子),七任山东布政司右参议,分巡兖西道。”
(4)清末改革官制,各部于左、右丞下设左、右参议,掌审议有关部务法令。
(5)北洋军阀与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央政府及各省皆有参议,无定员,由主管任意委派,系闲散职务。
(6)日本官名,唐名为“宰相”,官位为正四位上,属于公卿阶层的官职。足利义辉,北田晴具,织田信长,伊达政宗等战国大名都曾担任这一官职 参考《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⑤员外郎官名。员外为定员外增置之意。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又置员外散骑侍郎。南北朝时,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68),在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此外,唐、宋、辽、金在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员外郎。元属中书省。清代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秩多为六品或七品。
参考《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⑥
官名。战国时已有,掌通古今。秦有七十人。汉初沿置。秩为比六百石,属奉常。赵岐《孟子题辞》谓文帝于《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立专治一经的博士始此。汉武帝建元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后,乃专立儒学一家。宣帝时十二人。东汉十四人,代表治易、书、诗、礼、公羊等儒家经典十四家。博士掌以五经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魏、晋均置,不用人专一经之制,人数亦时有增减。晋咸宁四年(278),初置国子学,置咸宁四年(278),初置国子学,置
⑦乡荐,唐 宋 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唐,顾云《上池卫郎中启》:“自随乡荐,便托门墙。” 宋徐铉《稽神录·赵瑜》:“ 瑜 应乡荐,累举不第。” 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前 秦少游 来京,说他兄弟俱叨乡荐。”按,后世称乡试中式为领乡荐。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戊子,公(袁可立)病痠浸剧,愦愦中见金甲神乘赤马入城隍庙,跽进戊子科乡试,录公。从旁睍之,见其名高列,下注联捷数字。病已,果于是年领乡荐。”
⑧商辂(1414~1486)明代首辅。字弘载,号素庵。严州淳安人。著l《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此人为明朝唯一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者,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因得罪权贵而辞官回家十年后病卒,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参谋资料(明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 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