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动态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 附范文

时间:2018-07-13 22:59:37   作者:未知   来源:浙南林氏源流网微信公众号   阅读:1362   评论:0
内容摘要:有史以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未来已来 还不快来!尊敬的海内外宗亲: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林氏素来以忠孝传家,忠于国家,而孝于长辈,前者立足于宏观,后者则体现于微观,更偏向于人性化方面。“孝”是良好家风建设的核心,与当下发扬传统文化和建设美丽乡村之社会主流...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1

有史以来林家第一次

【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 

未来已来 还不快来!

尊敬的海内外宗亲: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林氏素来以忠孝传家,忠于国家,而孝于长辈,前者立足于宏观,后者则体现于微观,更偏向于人性化方面。“”是良好家风建设的核心,与当下发扬传统文化和建设美丽乡村之社会主流无缝对接。(可参见链接:习近6:“家风”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败 儿女坏】家风,是传家宝也是新风尚中国政研会调研莆田林氏家风家训(附林氏家训大量链接)

众观历史,我林氏孝文化一脉相承。

唐朝时,贞元十三年,莆田林攒孝感动天,受唐德宗皇帝赐立双阙,旌表门闾,成为孝道的道德楷模,也是林氏忠孝文化中孝的典范,世称为孝子公”“林孝子,受到历代的官祭和尊崇。(可参见链接:【唐】 欧阳詹《甘露述》(莆田阙下 林攒)【唐】《林孝子传》(为母守墓“白乌来翔,甘露三降”))。

到了宋朝,先贤林同曾编撰《孝诗》,该诗集至今存世。(可参见文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别样诗篇---林同及其 《孝诗 》考论

明朝林俊写的《林氏族范》第一句便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可参见链接:【视频】《林氏族范》林家人人人都得珍藏!)。

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闻名于世的《十无益》也强调“不孝父母 奉神无益”(可参见链接:林家大智慧:好风水不在祖坟 也不在住宅(林家人转起来))。

到了现代,林氏孝文化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可参见文后案例)。遗憾的是,以孝文化闻名的林氏家族目前仍找不到一本有关孝文化的近现代文集或正式出版物,美中不足

2017年莆田林孝子皇帝赐阙1220周年,莆田举行了隆重的孝i祭典等纪念活动,进行了双阙重建奠基。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双阙重建将于201810月份前落成。为庆祝千年孝阙重光,同时也是为了大力搜集我们林氏孝文化相关资料,莆田林氏委员会和中华林氏(浙南)源流网将于2018年国庆期间举办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学孝子、行孝道、传孝义,挖掘孝德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时代价值,构建当代孝德新风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向全球林氏族人和广大孝文化及姓氏源流文化爱好者征文,这是2016年初“中华林氏源流研讨会”会议通知及论文征稿并出版论文集以来的又一林家文化盛事,以此来纪念林孝子皇帝赐阙1221周年,庆祝双阙重建落成中华林氏(浙南)源流网创网5周年。现将有关征文事宜公告如下:


一、征文主题

征文以孝文化为主题,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办、国办《-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入挖掘林氏孝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慎终追远,传承和弘扬优良林氏家风,讴歌新时代,推动新时代养老、孝老、敬老的和谐社会环境,增强传统文化自信,让中华传统孝文化展现出新时代价值和风采。


二、征文选题

1、林氏与孝文化(家风);

2、莆田林孝子文史;

3、林氏历代孝道故事(或辨析、考证);

4、孝文化与中华传统美e;

5、新时代孝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或案例、故事);

6、孝文化与新时代廉政建设;

7、孝亲与新时代d老模式探索(或案例、故事)

8、林氏源流研究新动态;


三、稿件要求

1、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每篇论文字数5000以内,并附100-200字的内容提要。引文和史料要注明出处(参见附件:写作规范要求)。

3、题材以论文、考证文章为主,诗歌、散文、书画等其他形式题材不限制。(原创文章或提供文章线索)

可参见范文(见本i下方案例全文):


孝道故事范文一:(孝文化传承)

《三省共注《甘露述》 传承千年孝文化》


孝道故事范文二:(区域或村落孝文化)

《凤潭林氏:重义尚礼 恪慈守孝


孝道故事范文三:(孝顺子女)

《林结云:获评“好媳妇”)


孝道故事范文四:(孝顺子女)

《林士芬:全家病魔压不垮的好媳妇 39岁的她因操劳头发花白


孝道故事范文五:(孝顺子女)

【视频】崇州市怀远林氏家训家风优秀故事(林以先 马小云)


孝道故事范文六:(林氏孝文化考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别样诗篇---林同及其 《孝诗 》考论



四、稿件评选

1、稿件请于2018831日前寄或发至中华林氏(浙南)源流网办公室或电子邮箱(1609705208@qq.com邮件标题请注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如有配图,请邮件里一并发送。请附上个人简介和联系手机或者微信。

2、主办单位将组织专家对稿件进行评审筛选,并在网站上公开发布,根据稿件优胜确定入选文集,并邀请作者参加莆田孝文化论坛会议,时间另定;

3、论文集将于会后整t出版,所有入围作者皆为编委会一员,投稿人员将获赠5本文集。


联系方式

莆田林氏委员会、中华林氏(浙南)源流网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2

联系微信: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3

具体动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4

 

附件:林氏孝文化征文写作规范要求

1.体裁:考证性文章要按照体例来写。

2.标题:x部分的标题及大小题目,应尽可能提炼论文的主要内容特质和特色。

3.提要:在正文前撰写提要,主要围绕论u的目的、方法和重要性、主要内容和精华观点,字数控制在100-200字左右。

4.参考文献:应执行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用方括号标示。




孝道故事范文一:(孝文化传承)


三省共注《甘露述》 传承千年孝文化

笔者家族自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开枝散叶以来,家境一直贫寒。曾祖居于茅草屋,台风一来便倒塌。解放初期,因耕地少,全家食不果腹。建国后,祖父曾被海盗软禁于台州大陈岛,家中境遇雪上加霜。三年灾荒时期,祖父携全家背井离乡迁往平阳农场,三年后因故返回老家。直至1981年,从族亲处购得一处老屋,才算是有了固定住处。这一幕幕苦难史,从小便从祖父母处听得,牢记于心。启蒙后一直忙于求学,直到大学,笔者凭着儿时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为了解更多家族历史, 2011年前后笔者开始接触家谱。家谱中一篇名为《甘露述》的文章,讲的是唐朝贞元年间福建莆田孝子林欑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墓,思母之情难抑而致汤水不入,几近殒亡的故事。最终,林欑之孝感动了上苍,墓前出现 “白鸟来翔,甘露三降”之祥瑞,唐德宗立双阙于墓前以表伊謾缰孝道。其实,这一感人故事对于当下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们不少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去外地求学、就业、居住,传统的群居模式分崩离析,父母子女间的距离随之拉大。在这一背景下,家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变得尤为重要,笔者更加坚定了去整壹易宸⒄故返男拍睢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5

唐·欧阳詹《欧阳行周文集》收录<甘露述>


然而,资料的整理过程并非一i风顺,曾因祖父祖母三年农场生活线索的中断而一度停滞,这期间是孝子公的孝道支撑着笔者坚持前行。2012年国庆前,笔者试着在新浪微博上发布求助信息。出乎意料的是,茫茫人海中居然有人回应。经过艰辛的实地走访,最终找到了祖父母在农场的生活痕迹,这为祖母八十大寿献上了i份特殊礼物。

原以为此事就此划上句号。2012年12月28日晚,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看见》新书首发式中,柴静介绍完十年来所做的新闻调查,并用朱光潜的“此时、此地、此身”作为总结。简言之,凡此时、此地、此身能做的事,绝不拖延至将来,不移至他地,不推诿给他人做。听到这,笔者突然想起国庆节前的走访,觉得该写一些东西,为了那段尘封的历史,为了那里的父老乡亲。笔者将采访过程整理成《平阳农场江南移民调查报告》,无意间首次揭开了50年前这段辛酸移民史面纱。该文先后被《世界蛮话人》、《苍南历史文化》和《钱库镇志》等书刊和方志B迹并引起广泛关注。

该文刊发后,笔者通过网络进一步搜集资料,在网上还认识了广东揭阳高中女生林萍和福建莆田电视台林夕,他们皆酷爱古文、热衷孝道文化。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14年1月30日(除夕)晚上8时许,当大家沉浸在春晚精彩节目的时候,笔者又想到了《甘露述》一文。因该文之前只有句读版,尚缺详细注释,读起来略显晦涩。笔者想,若注释版《甘露述》能在2014农历新年第一天通过网站刊发,让孝道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想到这,笔者立刻联系上林夕和林萍。林夕在仙游老家和家人团聚,林萍则正与家人一起年夜饭。听完笔者的想法,他们立马表示认同。于是,三人QQ工作组界面在飞速翻页,林夕身边没电脑,只能通过手机QQ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在零点钟声敲响之前,注释版《甘露述》顺利完稿并在浙南林氏源流网上发布,名曰《孝行开先 林氏当前 常回家看看 记【唐】 欧阳詹《甘露述》(晏 林攒)》。

文章发布后,我还是忍不住一遍一遍地重读,细细品味着这跨越千年的孝道故事,细细回味着浙、闽、粤三省孝道文化爱好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下意识间,笔者脑海中浮现儿时盛夏之夜祖母摇着蒲扇,哼着童谣哄小男孩进入梦乡的情景。笔者心想,祖母今晚一个人在寒冷o除夕夜是否能安然入睡?想到这,双腿便不由自主地向祖母家迈去。敲开门,对奶奶说,今夜我陪她过除夕夜,奶奶先是一愣,之后会心一笑。屋外炮竹声声,梦中童谣声缓缓再起。



孝道故事范文二:(区域或村落孝文化)

凤潭林氏:重义尚礼 恪慈守孝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6

  300年古樟树

  

在凤潭村,杨梅岭水库、雁苍山林泉、丫髻山、潺潺溪流四处辉映。有对联云“青山衬托四面环山脉脉延伸万重山,绿:依附一道溪溪水系涌集百川水。”果不言虚。初秋,在凤潭村村口驻足远眺,一种空灵幽远的情愫萦绕心间。村落最早开发的历史要追溯到林氏一族迁居凤潭的始祖时期。据崇祯《宁海县志》及《三宗林氏宗谱》载:“林君志(1098—1148)祖居杭州仁和市里,南宋绍兴九年间,即公元1139:致仕,寻隐天台,便到过宁海,游七都金溪凤潭,慕地幽雅,命仲子文宁筑室居辟。”林文宁为凤潭林氏始迁祖,延续至今已800多个春秋。林氏一族居于凤潭,以重义尚礼,恪慈守孝为先,留下了不少的传说佳话。后世子孙恪守这一祖训,传承至今名扬一方。

双柱庙的由来

凤潭村的马路旁,有一个双柱庙,它不同于其他村里的庙宇坐落在村庄的下面。它则相反,位于村庄的上面。一边一个石柱,石柱来自当时凤潭,名为岙里王的村。据说当时那f村的村民横行霸道,欺压穷苦百姓。七月的一天,有一户人家适逢嫁娶,办喜事,正好请了两个厨子烧菜。凑巧此时村里来了两个讨饭的乞丐,经过这家人门前,主人却不肯给脚上满是脓疮的乞丐一口饭,怕他们的烂脚招来蚊子和苍蝇影响客人们吃饭。但是炒菜的厨子见其可怜,让他们稍f休息,等有剩下饭菜再给他们吃的。好不容易,厨子给乞丐弄了些饭菜。乞丐吃完后对厨子非常感激,他们就劝厨子跟随他们走,远离这个村庄。厨子一开始不肯,在乞丐再三的劝说下,他们一块离开了村庄。他们前脚刚刚离村,村庄便迎来了罕见的大雨,大雨引起了山洪,将村庄淹没。f来村子两根寺庙石柱也随着洪水冲到了凤潭村的村口。因此,凤潭村村民以石柱建起了一间庙,提醒后代知晓善有善报,时刻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

割肉m亲的故事

据林氏长者们口耳相传,在清朝初年,有一位亲自割肉为母亲治病的孝子林汝汉。林汝汉自小父母双全,但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五个,大哥因谋求生机而离家出走杳无音信;大姐二姐相继出嫁;三姐被送给外地人家当童养媳;剩下年仅十三岁的汝汉陪伴着即将花甲的双亲。汝汉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卖柴烧炭度日,勤劳俭朴持家。

在林汝汉十三岁那年,他的母亲突然病倒,从此尿便失禁。为此,他父亲请过无数的郎中为母亲看病,讨教过无数民间能士为母亲配偏方治病,还亲自奔走附近山岭,采集了上千种草药,然而均无济于事。三个月过去了,六个月过去了,一年将至,口袋掏d,债台高筑,汝汉母亲的病情仍然维持着老样子。家里的一概事务自然落在汝汉的身上,除了挑水、洗衣、烧饭、劈柴等之外,还给母亲送饭喂食、翻身擦洗、换衣调裤,打扇赶蚊,悉心照料。

一天,自家门口来了一位道士打扮的老先生借宿。汝汉请示母亲后便将他引进屋里,清茶粗饭招待。食间先生总觉得有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就主动追问原由,并亲自探视了久病的汝汉母亲,经察言观色和细心切脉后,诊断为疑难杂症,也就是通常说的怪病。一时间先生皱眉不展,许久,他开出一付奇方:要用直系亲人的肉做药引子,连服三剂,才能彻底治好病根。第二天一早,老先生写下七种常见草酰吩咐如何采集、如何煎服就匆忙离去了。

老先生走了,却留下一道难题,父子俩面临一次严峻考验,考验真情,也考验孝心。为割肉治病之事,父子俩争执不下。最后还是汝汉平心静气地说服了父亲,他说:父亲好比房屋顶上的栋梁,是全家人生活的唯一依靠,二是父亲割了肉之后需要一定时间休息,那么全家人就得饿肚子,假如你带伤出去劳动会影响身体。三是父亲年纪大了点,恢复起来肯定比较慢一些。再说当儿子生病时,母亲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挽回我的生命,难道当母亲生病了,作为儿子的我,在身上割点肉能为母亲治好病,天经地义,有何不可?汝汉的一番话打动了父亲的心,撬忝闱客意。

在t汉说服父亲之后,毅然拿了一把锋利短刀,不让父亲陪伴,独自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脚,咬紧牙关,用力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将血淋淋的鲜肉切成小块,放在药砂锅内做药引,放入草药进行煎制,并亲自捧到床前,喂送到母亲的口中。待到将药喂完了,才觉察到自己的衣服已经被t水湿透了。汝汉身上虽有伤痛,除了家务处理之外,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母亲的房间。

苍天不负孝子心。汝汉的母亲服下三剂药后,不到一个月,彻底痊愈了。但他绝无从嘴里透露出割肉疗病半句。直到其父亲临终时,失口于汝汉的二姐。就这样汝汉割肉为母亲治病一事被人们知晓后,全村人以及周边村庄的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把他当作孝奉父母的楷模教育子女,并且,几百年来一直作为慈孝的典范在凤潭流传。

抚孤尽孝的俞氏女

风潭村,除了割肉疗亲的感人事迹7还有青灯寂守抚孤,替夫孝敬公婆七十年的俞氏女的故事。据凤潭《林氏宗谱》载:“俞氏,马岙俞天宁公之女,凤潭之宁公元配也。之宁公生有一子,天化未离襁褓而之宁公捐馆。氏方二十五岁,当时欲以身殉。因念公老子幼,勉强就活。于是辞铅华任纺绩,上事白发之翁,竭诚尽力。7汤药必亲尝以进……且治家有道,处置适宜。是巾帼中所见罕者也。乾隆壬辰邑黄讳元鋐旌。其门曰:玉洁冰清。嘉其节也。今俞氏年已七十有四矣。为之赞曰:覆载无私缺陷,时有生此淑媛,青灯寂守抚孤,一恸肝可以剖。”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7

  凤潭敬老院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观古及今,古有卖身葬父w董永,卧冰求鲤的王祥,被视为古代孝子典范。然而人生最难处理好的是关系之一便是媳妇与公婆的关系。儿媳与公婆原本就无直系血缘,加上丈夫离世,媳妇孝敬公婆,几天、几星期或者几个月内做到已实属不易。若是一年、二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一点怨声予以悉心服侍,确实是难能w贵的事。但是凤潭村俞氏女做到了,她丈夫很早离世,她承担起了照顾公婆的责任。她与公婆和谐共处,并在公婆年迈而行走不便,或患上疾病或身受伤残时,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一个妇道人家承受了七十年的艰辛与煎熬,承受了25000个日日夜夜的愁肠与伤痛。悉心服侍公公,精心扶养孤儿,竭诚尽力,一切无怨无悔。

虽然俞氏早已逝去,但无论离开多久,不管走得多远,她都是凤潭大地上的一片绿荫,亦在涓涓流淌的血液里盛开,亦似鲜花般灿烂夺目。她的奉献精神如同丫髻山顶一棵松,永远蓬勃常青,激励林氏后人。


传承遗训的林氏后人

以史为鉴,凤潭村的林氏后人确实具有这样的智慧。他们在祖先光辉事迹和慈孝故事的感染之下,勇于突破,为家乡为父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他们用自己朴实的行动证明了凤潭子h的壮志雄心,有的作为领域名人,做好自己的职责,成为村民歌颂赞扬的对象。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8

  凤潭大桥

  

凤潭村林才全,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宁海城内县立正学小学毕业,海游侨光中学毕业。16岁任教于下沙庙逊志小学,后迁至凤潭任教,任校长。为逊志小学在凤潭发展做出了贡献。1958年林才全被迫返家务农。困s时期在隔水庵山脚开荒种番茄,1964年最高单株产量达50市斤,参加县农展,轰动了全县。1978年开始他恢复任教。一方面,他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还将教学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从中找到新的教学方法。任教期间,他在1979年第6号浙江师院所办“语文教学”发表《用图解法分析论说文的尝试》一文,1979年宁波师范所办的“语文教学”第6号上发表《教春小议》一文,1980年版“浙江教育”发表《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一文,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对当时的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1979年退休后,他也没有闲着,参加宁海县跃龙诗社,成为宁海诗词协会会员、跃龙诗社社员,并著有《老闲吟草》诗集。有诗作收藏在1994年12月宁海出版的《图龙集》与1998年12月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华夏吟夜》第三卷,这都极大鼓舞了青年的文学创作热情。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9

  方前林氏所赠匾

  

另一位具有精彩故事的林氏后人,当属已故的林仲成。林仲成,原名林才济,曾化名仇恨,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他曾长期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42年,他在上海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沪的各项工作和任务。白色恐怖时期,他和战友们仍然坚持党的地下活动,为形势所逼,他们在1946年8月底,随军撤出上海辗转苏北、山东等地,做华东军区后勤部兵站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尽职尽责,屡次获得上级领导的嘉奖和表彰。后参加淮海战役作战。上海解放以后,奉命接管上海原伪501厂。1952年跟随此厂迁往陕西宝鸡县改为国营615厂。而后多次调动至西安宝鸡市各单位,1976年11月由宝鸡市农机研究所退休。1980年9月转离休,返回家乡居住。历任指导员、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人事科长、组织科长、厂长、党委书记、研究所所长等。他在职期间,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退休之后,同时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不向党和政府伸手提要求,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不搞子女特殊化。这种优秀品质为村民所敬服。林氏后人们也以他渴录N荣,踏踏实实工作,尽心尽力为村民服务。离休后又积极参加创办塑料产品厂,为凤潭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多年后的今天,村民仍然不忘感激之情。

现在风潭村的民众以及同族林氏后人,目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撑他们前行。老人们在凤潭村敬老院里颐养天年,年轻的林氏后人们则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凤潭林氏及其部分后人仍在故里,书写着林氏家族的骄傲,他们培育出的莘莘学子,将家训家风继续传递。相信不远的将来,他们会在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以赤子之心,书写报国之志。






孝道故事范文三:(孝顺子女)

【林结云】获评“好媳妇”(林孝妇)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10

教师林结云获评“好媳妇”

2015年n山市十大“最美家庭”和优秀家庭角色评选结果近日揭晓,来自中山大涌安堂小学的女老师林结云当选中山市“好媳妇”,成为大涌镇唯一一名获奖者。中山市妇联和市文明办联合发文对包括林结云在内的10个家庭和40名殊荣获得者进行通报表彰。

林结云系大涌镇安堂小学老师,自从丈夫去世后,照顾公公、婆婆成了她生命的主题。据了解,林结云的家公年迈且行动不便,她经常帮家公剪指甲,请理发师傅到家为家公理发,还想方设法让老人家生活上过得开心。公公胃口差,需少食多餐,她还经常为老人准备一些不同的菜式饭菜,好让老人能吃多些。

林结云的婆婆患眼疾和风湿慢性疾病,个性强,脾气急,加上儿子早逝,内心-常难受。作为儿媳妇,林结云非常理解婆婆的心理,决心做个聆听者默默地听着婆婆的唠叨,心平气和地和老人谈心,化解老人的不平和郁闷。

她说,公公、婆婆是长辈,作为后辈的要尊敬他们,这也是给幼辈树立榜样,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先听听公公、婆婆的意见,让他们感到在这个家还有地位、w有权、说话还算数。“多少年来她们婆媳关系一直非常融洽,从未发生过不愉快。”


孝道故事范文四:(孝顺子女)

林士芬:全家病魔压不垮的好媳妇 39岁的她因操劳头发花白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11


对于最近刚被评为定海区第三届道德模范的林士芬来说,今年是个多舛之年,她的公公、小姑子相继病逝,父母都因病住院。为照顾亲人和操劳生计,39岁的她头发一下子花白了很多

家中四面墙壁都黑乎乎的

昨天下午2点,记者在沈家门街道大干社区龙湾小区见到林士芬时,r刚从舟山医院回来,上月19日,她的父亲因脑出血住院了。“医院的伙食爸爸吃不惯,我给他送点爱吃的饭菜过去。”眼前的林士芬身高只有1.55米,头发花白,但脸色看上去挺精神。

林士芬出生在定海岑港,父母都是农民,父亲从小脚有残疾,干不了什么活,家里挺清苦。林士芬16岁时,便到纸箱厂打工,17岁到大干社区一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剥虾。在那里,她认识了丈夫夏完平。

夏完平也是岑港人,家里更苦,老家连房子也没有。22岁那年,林士芬和夏完平完婚后,两人就在大干社区租房,并在当地菜场以卖鱼为生。 2004年,夏完平的二哥过世后,给他们在龙湾小区留下一套房子,中风的公公也搬过去一起住。

记者看到,林士芬家是20多年的老房子,面积只有五十几平方米,四面墙壁都是黑乎乎的,家具陈旧。“一直没钱装修。”林士芬说。

悉心照顾瘫痪公公10

2001年,公公已80岁了,还出门捡废品。林士芬叫他不要去了,但他说:“你们也不容易,还要租房子住,我也赚点钱以贴补家用。”而那年的一个下午,有人向林士芬报信,说她公公在捡垃圾时摔倒了。

夫妻俩急忙赶过去送老人就医,虽经及时医治,但公公还是中风了。

2004年,婆婆因患急病过世,林士芬将瘫痪的公公接到现在的家里照顾。十年辛苦如一日,夏完平都看在眼里,“她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来做饭,给我父亲喂好早饭,5点多天还没亮,又匆匆到菜场帮我卖鱼。”夏完平说。

老人下不了床,且大小便失禁,虽用了尿不湿,但一天至少要换两次被子,家里这才咬咬牙买了台洗衣机。“床单、被单、毛毯脏了,她先用手将沾上的污物洗干净,再用洗衣机甩干,家里得准备十多条被l才能换洗过来。”夏完平说。

为防止公公得褥疮,林士芬在公公的床上垫了3条厚厚的垫被,并将痱子粉和药膏用纱布包好,裹在公公的皮肤上。今年4月,92岁的公公去世时,身上没出现一处溃烂。

过度操劳,39岁的她头发花白

没想到,就在公公去世前几天,病魔再次降临夏家。

夏完平的姐姐突然得了一种罕见的血液病,浑身起块,痛痒难耐,杭州、上海等地的医院都查不出病因。她的丈夫夏央苗患有20多年的精神疾病,平时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别提照料妻子了。

林士芬毅然站了出来,掏空家中6万元积蓄后,又帮忙四处筹集医药费,还抽空去了5趟杭州,替换外甥女照顾小姑子。“你只管照顾妈妈,没钱,舅妈帮你去借。”林士芬对外甥女夏芬君说。“以前,整个家都是我妈妈独自支撑,妈妈突然倒下了,我不i该怎么办,是舅妈一直鼓励我,如果没有舅妈,我不知道要怎么过这个坎。”夏芬君对林士芬的恩情铭记在心,她母亲的医药费报销后,马上将6万元还给了林士芬,“舅妈家挺不容易的。”

5月初,小姑子还是病逝了。而就在小姑子去世后2天,林士芬的母亲因“脑进水”住院做了手术。

家里发生了这一连串变故后,林士芬因操劳过度,好像一夜间长出了满头白发。

“娶到她是我一生的福气”

为给亲人看病,林士芬家里已花光了积蓄,仅靠丈夫每天卖鱼赚点钱勉强维持生计。但是面对困境,林士芬对生活依然乐观。小姑子过世后,她常带上一些海鲜,坐公交车到岑港马目,去看望养病的夏央苗,还帮忙搞搞卫生。“娶到她是我一生的福气。如果没有她,可能这个家就不存在了。”夏完平动情地说,林士芬为困境中的一家人撑起了遮风挡雨的亲情伞,是当之无愧的“好媳妇”。

林士芬的事迹感动了乡邻,今年10月中旬,她被评为定海区第三届道德模范。



孝道故事范文五:(林氏孝文化)

【视频】崇州市怀远林氏家训家风优秀故事(马小云)

链接:【视频】崇州市怀远林氏家训家风优秀故事a林以先 马小云)


在怀远镇大顺街住着一位众所周知的王嬢,说起这王嬢,她是一位非常慈善、和蔼可亲的人。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每天笑口常开,在她的脸上从来就没有看到过不愉快。当有人问她:“王嬢,你为什么就这么开心,快乐呢?”王嬢就笑哈哈地说:“我有三个好儿媳,呵!”

说起t嬢的三个好儿媳,个个能干漂亮,而且在邻居的眼里都很孝敬王嬢夫妇二老。特别是王嬢的小儿媳“马小云”,她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父母就教育她女儿家的道理。女儿家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要做一个有孝道的人,父母还给她讲了很多古人孝道的故事。在马小云幼小的心灵t早就埋下了孝道的种子。自从她嫁到林家,待公婆如自己的亲生父母,三妯娌从未红过脸,街坊邻居关系也处特别好。谁家有事,她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忙,从不拿架子,深得邻居的称赞。最让人感动的是去年,马小云八十岁的婆婆不慎摔了一跤,股骨头摔成了粉碎性骨折,从此婆婆卧床不t,这下马小云忙了,又要照顾病床上的婆婆吃饭、喝药,还要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公公。每天很早起床先给婆婆擦洗,再喂婆婆的饭,喂婆婆的药。然后还要哄公公吃饭,等公公吃完饭,自己草草地吃点儿饭,收拾完,立马就跑去学校上班。只要有一点儿空,马小云就查资料,学护理知t,把婆婆和公公照顾的特别周到。婆婆逢人就说:“我这儿媳,比儿子,女儿都亲,都好”邻居们都羡慕不已。她还要想办法去给公公交流,化解公公的心结。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这个时候马小云的母亲突发脑梗塞,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她要去照顾。马小云两边跑照顾两边的老人家t即便是这样,马小云也没有放下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在同事面前,依然乐呵呵的。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心中的苦,但她还是在心里安慰自己,照顾老人家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以后我也会老,况且我作为儿女,这些是我应该做的。想这些,马小云的心里便平静下来。欣慰的是,三位老人t在马小云的精心照顾下,身体逐渐好转。马小云自己说:“这是老天对我的眷顾。”

是啊,马小云身上的这些美德,正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应该有的美德。而今,有这些美德的人又有多少呢?让我们向马小云学习,把这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献出你的爱心、善心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庭,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孝道故事范文六:(林氏孝文化考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别样诗篇---林同及其 《孝诗 》考论



有史来林家第一次【中华林氏孝文化论坛征文】欢迎投稿_附范文 图1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