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长溪林嵩,以《王者之道如龙首赋》一举进士,是闽东历史上继薛令之之后第二位进士,我们闽东林氏第一进士。嵩公素有“禀山川之秀气,闽中之全材”美誉。今天我们借闽浙林氏论坛在霞浦举行,共同探讨先人丰功伟t。我想从方志及文献中对先贤的记载,加以对比甄别,以表对先辈敬仰之怀。
《淳熙三山志》卷第二十六·人物类一·科名:“乾符二年(875年)乙未郑合敬榜 林嵩 字降神,长溪人,终金州刺史。”《元和郡县志》金州为山南东道,今陕西省安康地区。《淳熙三山志》卷第二· 地理类二·叙县载:“劝儒乡 县东北。唐林嵩登乾符二年(875年)第,观察使李晦表请改乡里,因敕.今名。”弘治《八閩通志》卷72:“林嵩 字隆神,长溪人,登乾符二年(875年)进士。明年归省,极为观察使李晦所重。寻召除t书省正字。值黄巢之乱(878-884年),遂东归,观察使辟为团练巡检官,转度支使。秉公赞理,举贤良,裨政化,虽在军旅,不忘俎豆之事。后除《毛诗》博士,官至金州刺史。嵩长于词赋。(按《唐书·艺文志》有赋一卷。)”这里出现一个明显的区别“林嵩字隆神”。 唐宋前,文化强势的家族不会随便给小孩起没有品位的名字,大多引用四书五经中典故。从林嵩名字可以看出不是文化弱势的普通百姓家庭可以起的,可以看出他的家族在当时也是文化人。《诗经·大雅》第二十五篇《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他的名字应该出自这个典故,显然弘治《八閩通z》笔误了。《淳熙三山志》卷第三十五·寺观类三:“林嵩草堂【嵩,唐咸通初(约862年),山居读书,尝作草堂,基今犹存。】”万历版《福宁州志》山川:“去州城东北六十里五、六都有头陀岭……旁有梨溪,多产梨木,下临清溪,林嵩登第,结庐其上。……有草堂山,旧名灵山,唐林嵩尝筑草堂于山中,故名”。注书堂:“林降神先生注书堂,岱村”“ 林降神草堂,灵山”。 感谢万历版《福宁州志》,让我们知道先生结庐处、注书堂、草堂现在的大概地理位置。而《八闽通志》卷74:“林嵩草堂 在于都太姥山,唐林n读书之所也。”《淳熙三山志》卷第三十五·寺观类三:“太姥山 旧名才山。【f嵩记云:先是无寺。祥符间(1010年前后),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陶因名之新月、天冠、神羊、球头、宝强、仙女、仙童、仙仗、迎仙、象简、呈珠、团玉、碧锷t怪石、二灵、抗天、捧玉、摘星、飞盖、灵龟、龙角、天圭。】”灵山与才山在地理位置上是否关联,是否同一个地方,是否有两个草堂,这个得请当地宗亲去核查,他的草堂应该在现在太姥山西麓。《八闽通志》卷79和《福宁州志》都记载林嵩宅在擢秀里赤岸。唐观察使李晦为进士林嵩建桂枝亭也在赤岸,万历版《福宁州志》载:“桂枝亭 在赤岸,乾符二年(875年)林嵩登第,归里,东西二门各建华表,构亭立碑,慕僚前进士纬为文。” 乾隆版《福宁府志》载:“观察使李伟为之记” 。墓在擢秀里岱村。
说到赤岸,闽浙家谱多记载自己祖先来自赤岸,成为闽>姓氏祖先迁徙的摇篮。赤岸有广义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的赤岸涉及地域方圆大,与大槐树迁徙一样为迁徙中转站,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说了。狭义的赤岸就是指劝儒乡擢秀里赤岸。万历《福宁州志》记载了宋朝的另一个名人林湜,他的住宅也在赤岸。林湜家族在当时是非常牛,林湜兄弟子>辈出了好几个进士。《淳熙三山志》人物载:“绍兴三十年(1160年)庚辰梁克家榜 林湜 周之侄,字正甫。”他和《淳熙三山志》作者状元梁克家同科。再看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叶适帮他写的墓志铭《中奉大夫直龙图阁司农卿林公墓志铭》:“公林氏,讳湜,字n甫,福州长溪人。曾祖岩,祖樗。父师中,赠中奉大夫。……子介,文林郎。孙孟嘉、孟治,皆登仕郎;孟淮。……兄淳,尉朝阳,夫妇死,公经纪振业,官其子弇。”我一直强调古代一个名字的出现,都是代表一群的族人,林嵩也不例外,他一样代表着一群族人。对现在人来说林嵩只是这个家族的可考人物而已,他不是始迁祖,他的始迁祖很早前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殖了,甚至存在不同支派的同姓人。林湜家族与林嵩有着什么关系呢?目i没有历史资料可以证明他们是直系。但是在同一地域的同一姓氏,他们属于时间的上下关系,最大可能为林嵩的旁支子孙。林湜家族最确信祖是林岩。
万历《福宁州志》载:“乡贤祠,在三戟门外东,初宋建九贤祠明伦堂,西祀唐林嵩以下凡九人。淳祐元年(1241年)知县鲍逊重建,以为薛令之乃福安人,师古乃蜀人,罢其祀,改曰‘七贤祠’。唐刺史林嵩、宋太府丞张叔振、逸儒林维屏、中奉大夫林湜、博士少卿杨楫、少傳孙调直学士黄幹、教授高松进士郑君老、元太师右丞相王都、中宣尉都元帅陈端孙。”《八闽通志》卷60:“七贤祠,在儒学内。以祀唐林嵩、宋林维屏、张叔振、孙调(乾隆《福宁府志 杂志》作“林调”)、黄干、杨楫、林湜,凡七人,皆乡之先贤也。详见《人物志》。旧在明伦堂之西。宋淳熙十二年(1184年),知县鲍逊重建,匾曰‘先贤祠’,逊自为记。元贞元元年(1295年),州尹陈翼复建。国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提学佥事周孟中命移文昌神置于道观,而改其庙为七贤祠。”从以上两个记载,出现了一个重量级人物“逸儒林维屏”。《八闽通志》卷72·儒林:“林维屏 字邦稷,长溪人。少从义丰先生游,通性理之学,而于《易》、《诗》、《书》尤有所造诣。梁克家判福州,延礼于郡庠,讲道授业,一时学者云集,克家深器重之。所著有易、诗、书、春秋等论、《韩柳辨%》、《语录》诸书,学者称为‘榕台先生’。卒,贫不能葬,县令刘既济为卜地安厝。后县令黄龟朋为立祠,今祀于学宫。”万历《福宁州志》·理学:“宋林维屏,字邦援,州赤岸人,嵩八代孙,揆孙鸿备之后。少从义丰先生游,通性命之学y于《易》、《诗》、《书》尤有所造诣。尝作《尽信书不如无书论》,时人目为‘林无书’,又作《观好论》,脍炙人口。淳熙间(1180前后),丞相梁克家知福州,因其门人王宗巳延讲郡庠 学者云集,克家深器重之。迄三载,有加礼。著《易本论》、《六十四卦论》、《洪范论》、《三颂论》、《封建蕃镇正统》、《五霸春秋》等论,《韩柳辨疑》、《孟庄子内篇》及《语录》诸书,学者称为‘榕台先生’。卒,贫不能葬。县令刘既济为卜地安厝地藏寺之侧。淳祐中(1245年前后),七贤祠入位,独南向,是时去公之没未久,言足征也。故理学首公元令黄龟龄为立祠,今祀乡贤”这两个记载让我们了解了林维屏。林维屏是字邦稷还是字邦援,《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好人就像篱笆簇拥,民众好比围墙高耸。大国犹如屏障挡风,同族宛似栋梁架空。大国的屏障当然是稷,粮食啊。林维屏字邦稷,更符合《诗经》生民之什本意。这个可能是万历《福宁州志》笔误了。林维屏是我们闽东的一位伟大先贤,他著述颇丰,据万历《福宁州志》载《易诗书春秋论》、《韩柳辨疑》、《榕台语录》、《庄子内篇》三卷。这里还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是“嵩八代孙,揆孙鸿备之后”。亲们,万历《福宁州志》以及《霞浦县志》都记载了这段信息,是有依据的,北宋熊浚明绍圣间(1094-1097年)y霞浦当县令时,曾组织纂修《长溪县记》,这是闽东最早地方志。虽然这本地方志遗失,但很多原始记载在历代重修过程中将被遗传。虽然成书年代比林维屏早,但是北宋时期对林嵩的一些直系支派还是可信。据民国18年版《霞浦县志》记载:“陈蓬,号白水仙。乾符间(876年前后),驾舟从海上来,家于后岐。尝题所居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又云:‘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与林嵩有诗文之雅,后不知所之。嵩之孙秘书丞仲荀有《地理志》,得之黄忠老人授于白水仙。《阴阳书》七十二卷、《星图》一卷皆其所作也。熊浚明《县志》石洞棋盘尚存。又留谶云:‘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东西沙径合,朱紫出其间。’后皆验。”乾隆版《福宁府志》亦有记载。这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嵩之孙秘书丞仲荀”。《八闽通志》载:“林珦 字德润,长溪人。绍兴初(约1132年前后)求直言,珦上《砭石论》四十七篇,敕补文资。寻召对,进三札,上面谕云:‘前见所上书,今复见此札,知卿忠义敢言,不减唐马周也。’改秩,历无锡、宣城令。以枢密杨彦质荐,知无为军,又知太平州,终朝奉大夫。”民国18年版《霞浦县志》载“林珦 字德润,维屏子”。从以上记载时间点上看林维屏、梁克家(1127—1187年)、林湜(1132—1202)、林珦应该都是同时代人物,而且林珦在绍兴初就出名,年龄上应该比梁克家、林湜大。而且林维屏晚年落魄 “卒,贫不能葬”,如果有儿子“知太平州,终朝奉大夫”,应该不至于晚景不佳,所以民国版方志为林维屏子,值得推敲。林仲荀,林揆,林鸿备,林维屏为林嵩直系后代是可信的。
万历版《福宁州志》卷十二·文苑:“唐 林嵩,字降神,州赤岸人。咸通中(865年前后),居草堂读书#乾符乙未(875年)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登进士,词赋为一时冠冕。明年,归省亲,为观察使李晦所重奏,改其乡里以旌之,召除秘书省正字。黄巢乱,东归,观察使陈岩辟为团练巡检官:转度支使。秉公赞理,举贤翊化,在军旅不忘俎豆。后除《毛诗》博士,官至金州刺史。尝著华清宫、蓬莱山九成宫避暑,政声感人,诸赋寓箴䂓于藻泽。中书舍人李敏书其赋于壁,仍绘为图,《唐书·艺文志》有赋一卷,祀乡贤祠。(子揆,令顺昌,遂家焉,赠光禄少卿,墓在顺昌。揆子保,团练判官。保子特,揆以孙特贵,赠司空,见《顺昌志》。旧志以特为林湜父误)”民国18年版《霞浦县志》载:“林揆,嵩子,兵部员外郎”“林保图,嵩孙,都曹”“林時(笔误,应该为“特”), 嵩曾孙,兵部尚书”。 嘉靖版《延平府志》载:“顺昌十 林司空墓,在县东,旧正识院侧,有石麒麟。旧志云:宋判尚书省特之先世,尝宰顺昌,秩满因家焉。以特贵,累赠至司空。里人亦呼为林长官墓。按特世系,父名保图,大父名揆,揆南唐金州刺史嵩之子,仕伪闽,初官永顺场,南唐升场为顺昌县,遂以揆为令。卒,子孙占t顺昌。司空盖揆也,旧志失考耳。”以上是关于进士林嵩与顺昌令林揆的关系记载。这里简单介绍下顺昌令林揆家族情况,林揆孙林特家族在北宋初非常显赫,在当时林姓中可以称为“林姓第一家”。《宋史》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第四十二 :“林特字士奇。祖揆,仕闽为南剑州顺昌令,因家顺昌。”林特,三司使,赠左仆射、太尉。儿子林潍,朝散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南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四百户,赐紫金鱼袋官。林洙,官司农卿,知寿州。林湜,官尚书虞部郎中。侄儿林倩,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左骁骑卫将军,兼御史大夫,上骑都尉,河南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孙女贵为宋神宗妃,封永嘉郡君,薨,赠贵仪,又赠贤妃,诏用一品礼葬。究竟他们是不是林嵩的后代呢?今天我提供几篇他们家族的墓志铭供大家去辨别。
现存新郑市博物馆中宋吏部侍郎刘夔撰写的《宋朝散大夫太子宾客致仕上柱国南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四百户赐紫金鱼袋林公墓铭并序》载:“林氏出比干后,食采于周。至皇祖为顺昌令,始家于闽。……林氏自太尉始,占籍开封,葬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周尹里,今以公从太尉之域。”《宋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左骁骑卫将军兼御史大夫致仕上骑都尉河南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林公墓志铭并序》载:“公讳倩,字汉卿,其先南剑州-阳(今顺昌)人,仕宦迁徙,今家于河南,大王其父讳揆,赠光禄卿;王父讳保, 赠司空;父讳慎密,赠右领军卫。大将军母卓氏,封万年县太君。初公之从父特,事真宗朝。”宋·沈括《长兴集》卷30《宋故壽安縣君林氏墓誌銘》载:“夫人林氏,其先闽越人,后乃徙家于群舒,世有显者。大父讳特,实在辅真宗皇帝,尚书左仆射,赠太尉;曾祖讳保图,赠司空;考讳湜,尚书虞部郎中。夫人不及事母,以孝於所继見称州閭。笄发归浔阳陶氏,朝请郎致仕讳舜卿。”清吴任臣《十国春秋》96闽七列传:“林揆,建州人。天德时(公元942—945年)为永昌场官。当干戈相寻之际,政尚简易,民甚h之。及南唐得建州,升场为顺昌县,仍以揆为令。”从h上墓志铭、《宋史》及《十国春秋》告诉我们这个家族迁徙是从林揆到顺昌当官后才“始家于闽”,或者是建州人。从时间上分析,林嵩事迹与林揆事迹相差近70年h父子事迹相差70年是不可能的。林特也有墓志铭,可惜被盗,目前没有找到,只剩下墓志铭盖。期盼将来能够找到林特墓志铭以及更多历史资料。《顺昌县志》记载明朝时期有位义士林俊山,为林揆后裔。林特后代又散居开封、六安、舒城。宁德南埕一直以来祭祀林揆、林特、林洙以及林贤妃,是目前为止发现唯一祭祀林揆等先辈的村庄。从上面墓志铭可知,万历《福宁州志》· 理学中记载的林维屏祖先,孙子林鸿备的林揆与林特祖父顺昌令林揆是两个人,同名而已。万历版《福宁州志》卷十二·文苑记载“旧志以特为林湜父误”,这句话是错误的。林特确实有个儿子名林湜,是北宋时期人r。而霞浦进士林湜是南宋时期人物,属于同名不同人。《八闽通志》卷87及《延平府志》载:“特,州志以为长溪赤岸人,而《延平志》又云特之祖揆宰顺昌,因家焉,二说不同,未详何谓?岂揆初家顺昌,而其子孙复还长溪欤?”当时人就提出疑问。
林嵩有哪些著作留给我们后人,据万历版《福宁州志》记载:“《林降神赋》一卷”。清嘉庆间纂修的《钦定全唐文》卷829收录林嵩《太姥山记》、《周朴诗集序》两篇文章。《全唐诗》(下)卷690-27 《赠天台王处士》诗一首。《太姥0记》在方志中也有收录,可惜版本稍有区别。《八闽通志》卷12:“宋林嵩记:山旧无寺,祥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因名之如此。”唐朝记赋类多采用骈体文,骈体文最大的特点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姥山记》属于景观路线介绍类。林嵩是一位词赋高手,对比《周朴诗集序》,文风手法上有很大区别,这个值得大家去甄别。
林嵩公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局限于文献的遗失,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他卓越的一生,政声感人,“道在人间久便香”是对他最朴质的概论。晚唐著名的文学家黄滔(840-911年),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人,在他的诗集中有一首《寄越从事林嵩侍御》,是对林嵩公最好的评价。
《寄越从事林嵩侍御》
子虚词赋动君王,谁不期君入对扬。
辶低迷傲艨囱,已乘骢马合凌霜。
路归天上行方别,道在人间久便香。
应念都城旧吟客,十年踪迹委沧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 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