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编林文

遗民诗人的诗与愁—《林景熙集补注》编后

时间:2016-06-03 19:36:32   作者:徐硕   来源:《林景熙集补注》   阅读:1084   评论:0
内容摘要:林景熙,字德阳,号霁山,瑞安府平阳县林坳里(今属苍南县藻溪镇繁枝一带)人。景熙年少聪颖,好学不倦,入选太学,上舍释褐,始任福建泉州教授,迁礼部架阁,转从政郎。

遗民诗人的诗与愁—《林景熙集补注》编后 图1

浙江古籍出版社《林景熙集补注》(陈增杰 注)


遗民诗人的诗与愁—《林景熙集补注》编后

徐硕

春来了,那一树冬青,在三九霜雪后,为东风唤醒。桄d杖携来那个身影,在落花中迷离。杜宇三两声,诉的却是何处的乡愁?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知是何人作此语聊以慰藉。江山色变,生灵涂炭,歌舞场翻作磷火鬼蜮,繁华地只余断井残垣,这一番悲楚无处t,除了诗,还有哪里是它的归处?

那一番愁,凝在了这里。

林景熙,字德阳,号霁山,瑞安府平阳县林坳里(今属苍南县藻溪镇繁枝一带)人。景熙年少<颖,好学不倦,入选太学,上舍释褐,始任福建泉州教授,迁礼部架阁,转从政郎。此时的宋朝,朝昏政乱,胡尘滚滚,江山已岌岌可危。德祐元年,林景熙返回了平阳故里。而次年,蒙古铁骑汹汹横扫,兵临临安城下,太皇太后谢氏奉国玺出降,此为一辱。不肯屈服的大臣先后奉了益王<昰、广王赵昺,在南方继续抗战。而国势如此,已不可支,厓山一战,陆秀夫负帝蹈海而死,宋祚已断,此为二辱。数年后,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迦重贿执政大臣桑哥,帅凶徒发掘会稽南宋六帝陵墓,暴骨辱尸,劫取金玉宝物,将诸帝后的骨骸筑入镇南之塔。此为三辱。亡国之辱,可谓尽<!

国家如此,身家如何?“朔骑压境,所过杀掠,数十里无人烟。”(林景熙《磷说》)兴亡百姓苦,辗转流离,填于沟壑,没于荒草,化为荧荧鬼火。孤魂漂泊,何处可依?

零落江山,孤臣孽子,此时此际,世事已无可挽回,此身此命,残于世间,还有何作为?

路是有的。新朝马上得了天下,还需治天下。对于一些人来说,此时并非不是时来运转,飞黄腾达的时候。“桓桓李将军,甘作单于鬼”(林景熙《秦吉了》)、“皤皤长乐老,阅代如传舍”(林景熙《孙供奉》)。

常以为历史的意义是告诉我们短暂的利益之外的道义所在,短暂的此生之外的永恒所在。在宋亡的那个时刻,林景熙z思考着此时此刻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他选择了,做一个遗民,不为新朝之官,不慕紫衣玉带,安于故乡的寻常巷陌,过着“一径苍苔供瘦策,半簪华发伴残书”(林景熙《归白石故庐》)的生活,以守得这一片心的纯正e

他选择了,不惜身家性命,去收南宋先皇们被暴弃的骸骨,归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记,已是一介布衣的他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一抔自筑珠丘土,双匣犹传竺国经。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林景熙《梦中h》)

他选择了,做一只啼血的杜宇,年年岁岁,以歌诗抒发亡国的哀思,赞扬英烈的悲壯,明确此生的持守。“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林景熙《读文山集》)

离黍之悲,发于歌诗,有知我者否?

“使人读之,如异代遗黎及见渭南铜盘、长安金爵,有不动其心者哉?”(何梦桂《永嘉林霁山诗序》)世事如落花流水,不可挽回,那么,诗在,不渝之此心在,o岁清风明月时,可为一祭了。

林景熙身后,留下了《白石稿》杂文十卷,《白石樵唱》诗六卷,当时即有文名。在他去世后二十五年,同里章祖程为之作注。此后,诗集赖章注保存下来,而文集则多散佚,史上虽多经传刻a亦难复其原貌了。陈增杰先生曾于20世纪90年代为《林景熙集》作校理补注,《林景熙集校注》1995年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颇获好评。此后,陈先生于此基础上,全面修订,正讹补闕,以臻完善,a称精审。本书并采录有关林景熙生平事迹、文集流传和作品评论的史料,对如传记辨证、宋陵收葬事及《梦中作》诗、互见诗辨疑等亦有论见,以俟后观。

(作者为浙江古籍出版社文献编辑中心编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