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谱序

【明】林文《林世家谱后序》(福建莆田)

时间:2016-05-03 21:48:10   作者:林文/霍德柱注释   来源:明月在船新浪博客   阅读:1641   评论:1
内容摘要:林世家谱后序[1](明)林文[2]邑之凤石林应,邦俊奉其家乘[3]谒予,请曰:“应,先君子[4]。笃于孝敬,尝法徽国朱文公[5]礼,构祠于居第东,以祠其先;恒忧先世谱牒亡失,世次无所考,即其所可知者始于五世以迄乎今,作为是谱。谱成,而先君卒,进士 刘君尝为序其端。执事[6],应同...

林世家谱后序[1]

(明)林文[2]

 

邑之凤石林应,邦俊奉其家乘[3]谒予,请曰:“应,先君子[4]。笃于孝敬,尝法徽国朱文公[5]礼,构祠于居第东,以祠其先;恒忧先世谱牒亡失,世次无所考,即其所可知者始于五世以迄乎今,作为是a。谱成,而先君卒,进士 刘君尝为序其端a执事[6],应同氏也,必能明其所自出,敢以后序累焉。”

惟林之受姓始于殷少师之子坚,林之八闽始于晋,晋安太守禄,此天下古今之通言,非一人之私议也。入闽而后有居晋安,有居福唐,有居长乐,有居临漳,居莆田,居游洋,居仙游者,惟莆田为最盛。有阙下林,有澄渚林,有前埭林,有北□林,有联桂林,有长城林。故民称族之望者,一则曰林,二则曰林。然支分派别,愈久愈蕃,虽皆自禄出,亦不能无显晦盛衰之不一。中经兵燹,谱牒失稽,或以晦而冒于显者,或以衰而附于盛者,由是昭穆畏窒,疏戚之辩紊矣。岂仁人孝子之用心哉?

夫谱之作,上以究本源之所从出,下以稽支派之所由分,所以传信[7]于将来者也。苟亲其所疏,是诬其祖也;疏其所亲,是弃其祖也。均于不孝之归。今观是谱,知者详之,疑者略之,审矣。宋曾南丰[8]自叙其谱,上溯子舆[9]、子皙[10]r欧阳公非之。然则邦俊之先子[11],盖有得于欧阳公之绪论欤?自古族之显晦不系乎贵贱贫富,系乎子孙之贤与否,今邦俊惓惓于修谱之事,以成先志,可谓亢宗之贤也已。吾知凤石之林必能与阙下诸林同称,又何忝其为禄[12]之后云。

 

【注释】

[1] 见《淡轩稿》卷七,齐鲁书社19977月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033册”。

按,本文乃明代莆田人林文所写。

按文中所述,“凤石之林”历史悠长。“凤石”之地,现在究竟所指,笔者无考。应在莆田附近无疑。但世事变迁,谱牒散佚,到林e俊之时,所能详知者往上推只有五世矣。林邦俊之父林应修成族谱,林邦俊持谱求林文写后序,即本文。

作者认为“自古族之显晦不系乎贵贱贫富,系乎子孙之贤与否”,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也是谱牒学中的最强音。林邦俊父子修谱,本意为明祖先,序昭穆;而在此过程中,最易犯的错误就是攀附古之名人,但作者观看此谱,发现“知者详之,疑者略之,审矣”,说明"谱尊重事实,不虚夸,这正是作者所赞赏的。所以,作者感慨“自古族之显晦不系乎贵贱贫富,系乎子孙之贤与否”。由此,作者认为“凤石之林必能与阙下诸林同称”,展望了“凤石之林”的美好前景。

所以,本文是研究“凤石之林”的重要史料,应该加以重视。

[2] 林文:字恒简,林环之弟,明代莆田人。宣德五年(1430)中探花,任翰林编修。正统元年(1436)参与修撰《宣宗实录》,转任翰林修撰,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修成《历 君鉴》。正统七年(1442),修成《天下郡志》。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复辟,拜林文为学士。天顺四年(1460),请求辞官,英宗爱其忠厚老成,不放之归去。明宪宗即位,升任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再次辞归,得允。人称“醇儒”。卒后赠礼部左侍郎,谥庄靖。

探花林文文章可参见

【明】林文《林氏重建孝友祠堂记》(阙下林)

【明】林文《联桂乔木图诗序》

【明】林文《明将仕佐郎扬州府儒学教授林敬斋居士志铭》(莆田 林宗敬斋)

【明】林文《状元林公墓志铭》(漳州状元 林震)

【明】林文《文昌林氏族谱》(九牧六林暹之后)

[3] 家乘(shèng):又称族谱、家谱、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n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因此用于称一般的史书。

[4] 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a》:“先君子尝言。”

[5] 徽国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6]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杜预注:“言执事,不敢斥尊。”

[7] 传信:谓把确信的事实传告于人。

[8]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9] 子舆:即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目前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10] 子皙:即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11] 先子:称亡父。《孟子·公孙丑上》:“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焦循正义:“称‘先子’者,谓父,非谓祖父也。”

[12] 忝(tiǎn):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0e452d0100y01x.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