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杂坛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3)

时间:2016-02-12 12:32:55   作者:孙振魁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9830   评论:0
内容摘要:林伟功按:《红楼梦》一书烩炙人口,如今皆云作者是曹雪芹,其实早在乾隆时的文人程伟元为《红楼梦》(程甲本)作序称“《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此说很明确几点:一者、“作者相传不一”;二者、曹雪芹崾巧靖恼摺:笥衢性凇缎「...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孙振魁

  

目录(直接点击阅读)

写在前面的话

一、“曹雪芹”是被创造出来的

二、《四松堂集》和脂批

三、解读《红楼梦》的“秘诀”

四、解读《红楼梦》的“秘诀”(续)

五、“女儿”国

六、“男子”汉

七、《红楼梦》不是作者的自叙传

八、“曹雪芹”与曹寅家族无缘

九、《红楼梦》成书过程

十、1红楼梦》成书过程(续)

十一、寻觅作者

十二、寻觅作者(续)

参考文献

正文

  

  关于《红楼梦》,程高本为一百二十回。对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仍在争议中,本文不予涉及。前八十回的作者>谁?主流红学界认定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这里所说的“主流红学界”,是指自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以来持这一观点的红学家及受此影响的人流。

  笔者以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因为“曹雪芹”三字与《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名字一样,只是作者创设的一个符号,并非实有其人。若把它看成是作者的笔名,当然无可厚非;要是硬把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落户到曹寅的族中,那就是“户籍警”在徇私舞弊。

  

  

一、“曹雪芹”是被创造出来的

  

  最先把《红楼梦》的著作权裁判给“曹雪芹”的,是大文学家袁枚。他在《随园诗t》卷二中说:“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⑴

  此段中最关键的是“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可分解为三个判断句:

  ㈠.曹雪芹实有其人;

  ㈡.他是《红楼梦》的作者;

  ㈢.他是江宁织造曹楝(练)亭的儿子。

  千万不要忽略第一个判断,它是由虚到实的飞跃。如果没有这个判断,在很多人的意念中,“曹雪芹”三字可能就是作者笔下的一个符号,与空空道人、贾雨村没有什么区别;正是有了这个判断,那个空虚的符号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它是以下两个判断的重要前提。

  与《红楼梦》相关的还有一句话,就是“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从中也可推演出三个判断,依次为:

  ㈣. 金陵的随园就是书中的大观园;

  ㈤.《红楼梦》是部写实的书;

  ㈥. 金陵、随园是小说的主背景。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⑵(以下简称《考证》)中,把上述六点概括为三点,即:

  ㈠.“我们因此知道乾隆时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

  ㈡.“此条说曹雪芹是曹楝亭的儿子。”

  ㈢.“此条说大观园即是后来的随园。”

  对㈠、㈤、㈥诸点,胡先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却把它融入自己的《考证》中,成为整部《考证》的主神经。

  咱就先从胡先生的第㈢点说起吧。据《考证》:“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即是他的随园。我们考随园的历史,可以信此话不是假的。袁枚的《随园记》(《小仓山房文集》十二)说随园本名隋园,主人为康熙时织造隋公。此隋公即是隋赫德,即是接曹頫的任的人(袁枚误记为康熙时,实为雍正六年)。睹蹲骷窃谇隆十四年己巳(一七四九),去曹頫卸织造任时甚近,他应该知道这园的历史。我们从此可以推想曹頫当雍正六年去职时,必是因亏空被追赔,故这个园子就到了他的继任人的手里。”

  雍正六年为1728年,距袁枚作记时仅仅21年,别的不论,他记此园的三易其主应该不会有错误。可是,袁先生偏偏把重要的时点记错了,竟说隋赫德是康熙时的织造。胡适既然纠正了袁枚这个错误,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就不该轻易相信随园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奇怪的是,他偏偏相信“此话不是假的”,以致立足不稳,又被后来者用事实推翻。

  次说第㈡点。《考证》中继续写道:“俞樾在《小浮梅闲话》里……说:‘纳兰容若《饮水词集》有《满江红》词,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即雪芹也。’俞樾说曹子清即雪芹,是大谬的。曹子清即曹楝亭,即曹寅……曹寅究竟是曹雪芹的什么人呢?袁枚在《随园诗话r里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这一百多年以来,大家多相信这话,连我在这篇《考证》的初稿里也信了这话。现在我们知道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儿子,乃是他的孙子,最初改正这个大错的是杨钟羲先生。”

  曹雪芹的身世耐人寻味:俞樾说他是曹子清,即曹寅;袁枚说他是曹寅的儿子;杨钟羲则认为他是曹寅的孙子。怎么会出现这种怪事?暂且往后放一放,咱们先考虑一下他们三人中,谁的话可信度更高些:袁枚(17161798)是受人尊崇的文学家,正好生活于《红楼梦》产生的时代,且他做过江宁知县,33岁时辞官,从隋赫德手中买下曹家的旧园,并在此度过后半生,按说他的记载是同时代人的见证,可信度最高。俞樾(18211907)官至翰林院编修,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兼教育家,治学态度相当严谨;但他出生时《红楼梦》已经问世数十年,他的言证当弱于袁枚。杨钟羲是与胡适之同时代的人,三人中以他距作者生活的年代最远,如无特别证据,当以杨的言证效力最低。但是,胡先生偏偏相信杨钟羲的话,因为《考证》中说他“阂桓鲎钍煜ぐ似煳南渍乒实娜恕保手中肯定有重要证据。胡适“写信去问杨钟羲先生,他回信说,曾有《四松堂集》。但辛亥乱后遗失了。我虽然很失望,但杨先生既然根据《四松堂集》说曹雪芹是曹寅之孙,这话自然万无可疑。”

  胡先生的“万无可疑”却令人感到万分可疑:仅凭杨钟羲的一个“曾有”,就推翻了袁枚、俞樾两位老前辈的言证,把曹雪芹定位于曹寅的孙子,是不是有点儿轻率?

  后说第㈠点。既然胡先生自己对后两点或部分否定,或全盘否定,对袁枚的“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无论如何都不该轻信吧?可是,不知道胡先生怎么想的,他除了把“其子”换成“其孙”外,还把袁枚换成“乾隆时的文人”。这么一换,“《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就不止是袁枚一个人的观点,而成了那个时期文人的共识。于是,胡先生就把袁、杨二人的观点一┖希作出权威裁判: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撰《红楼梦》一书。

  胡适此举有点儿不可思议。他是红学大家,肯定看到过程伟元在“程甲本”上所作的小序,开篇即云:“《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程伟元也是乾隆时的文人,他在《红楼梦》中也看到了“曹雪芹”的名字,但他既没有承认“曹雪芹”就是该书的作者,更没有把“曹雪芹”与曹寅扯上什么关系,而是说“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注意“相传”二字,主体是谁?当然还是“乾隆时的文恰薄T偃纭犊贾ぁ分幸用了《小浮梅闲话》,俞樾在该书中还说:“《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这里的“世传”,既印证了程伟元的“作者相传不一”,又道出了自《红楼梦》问世至俞樾时期多数文人的看法。胡适之对于这些肯定非常清楚,但他偏偏视而不见,硬恰扒隆时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岂不是自欺欺人?

  胡适是大学者,治学态度相当严谨,按说不该用偷星换月的招数去蒙骗众人。胡先生此举,想必是无奈与自信掺半。

  先说无;。自《红楼梦》(或《石头记》或他名)以抄本问世,众人寻找作者的工作就随之开始。可以这么推定:真正的知情人绝对不肯向外透露,致使“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这绝非程伟元一人之音,而是凡关注《红楼梦》者的共同叹息,一个“究”字,表明世人寻找的艰辛和最终;无奈;直到1904年,王;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⑶,仍不禁感叹:“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王国维的感叹,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很多大学者纷纷投入到寻找《红楼梦》作者的队伍之中,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数蔡元培和胡适之了。蔡元培字孑民,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在红学研究中的代表作是《石头记索隐》。这蔡先生也是,为什么不直接去翻资料找作者,偏救ジ恪八饕”呢?要知道,王国维也非常希望找到作者啊!只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频频回首,仍然不知那人在何处,才不得已发出一声长叹。蔡元培等人或许抱有这样的心理:作者塑造人物,当有一定的原型;只要能找到这些原型人物,就有可能挖出作者。此法虽然费时费力,也是学者们的无奈。胡适在《考证》中说:“但我总觉得蔡先生这么多的心力都是白白的浪费了,因为我总觉得他这部书到底还只是一种很牵强的附会。我记得从前有个灯谜,用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来打一个‘日’字。”这个谜确实很难猜,因为你必须知道龀的宋、齐、梁、陈中齐和梁都是萧氏政权,萧萧之下才是陈;陈“无边”则为“東”(东);東“落木”就是“日”字。你看,要猜对此谜,得绕过几个弯,因此胡先生称之为“笨谜”;而“这么多的心力都是白白的浪费”的蔡先生就该是“笨伯”猜“笨谜”了。

  胡适之走的确实是一条捷径:借用袁枚的一句话就把问题敲定了。其实,他也非常清楚此法不能令人信服,但是,如不这样做,他的《考证》就没法写下去,因为他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作者是谁。

  既然世人对《红楼梦》的作者相传不一,胡适之为什么偏偏选取袁枚的观点?这应该是二人的推断出现了竞合。《红楼梦》问世之后,因为众人费尽心机仍找不到作者,不得不进行种种推测。如“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应该是多数人的推测结果,其主要依据当是家庭环境、本人的能力及相关资料。明宰钣胁呕的儿子是纳兰性德,但他一生只活三十岁,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就去世了,比《红楼梦》的成书时间早得多;再说,凭纳兰氏家族,纳兰性德决不敢写深刻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小说。

  再就是推测作者是曹氏成员,依据主要有四点:一是《红楼梦》上标明o那位“悼红轩”主人为曹雪芹,姓氏正合;二是曹家接过四次驾,与书中所写的甄家接驾的次数正好相同;三是曹寅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四是曹家有个大花园,就是后来为袁枚所有的随园。这么说来,认定作者为曹氏成员,比纳兰氏更具有可信度。接着的问题是:作者该是曹家的哪一个?o人首先想到了曹寅,他能诗会画,并有很多文人朋友,家中藏书甚丰。但对曹寅有更多了解的袁枚则不这样认为,因为他知道这种假定有个迈不过去的坎:《红楼梦》最先在北京传抄,而曹寅的事业在南京,若他作书,就可直接制版印刷,不会经过传抄的程序,他掌控有印刷设备,还为其o人印过不少书呢,何况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再说,他代表着曹家的鼎盛,决没有“石头”自述的 “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因此,袁枚排开曹寅,而推定是“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这次肯定错不了,像曹寅那样的人,有权有势又有钱,女人必有一大群,儿子理应比女人还多,这里面还能没有一两个天才?

  正是袁枚的猜测有很大的合理性,以致这一假说在一百多年中迷惑了相当多的人,就是胡适之写《考证》初稿时对此还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杨钟羲先生告诉他:把曹雪芹定性为曹寅的儿子靠不住,应当改为“孙子”。胡适很谨慎,就从《八旗氏族通谱》寻找曹氏成员,得十一人,按时间的先后分为五代:一代:锡远;二代:振彦;三代:玺、尔正;四代:寅、宜、荃;五代:颙、頫、颀、天祐。

  一、二、三代很好说,四、五两代的归属就很麻烦。《考证》说:“这个世系颇不分明。我们可试作一个假定的世系表如下” ⑵:四代的有匀耍曹玺权势大于尔正,故玺分得二子:寅、宜;尔正只分得一子荃。五代的四人,三兄弟以曹寅官大,也分二子:颙、頫;宜、荃各分一子。

  这个“假定的世系”还算公平,但曹氏中找不出一个叫“雪芹”的人,这可怎么办?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杨钟羲告诉胡适之: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好!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接着又一个问题:这个“曹雪芹”该叫他给谁当儿子呢?胡先生就以曹家与《红楼梦》中的贾家相对照:贾代善娶的是金陵史氏,曹寅娶的是苏州织造李煦之妹;代善有二子赦、政,寅有二子颙、頫这样一对比,胡先生就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故我们可以认贾政即是曹頫:因此,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 ⑵。至此,“曹雪芹”的户口就正式落入曹家。

  凭着一个“假定的世系”就排定了曹家的位次;借《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就令“曹雪芹”给曹頫当儿子:还真有 儿“又向荒唐演大荒”(第八回)的情趣。

  想必胡先生也深知这样的推论靠不住,就尽力搜求证据。他曾在《跋〈红楼梦考证〉》中说:“我那时在各处搜求敦诚的《四松堂集》……不料上海北京两处大索的结果,竟使我大失所望。”⑷正当胡适“对于《四松堂集》,已是绝望了”之时,被他嘲讽为“大笨伯”⑸的蔡元培先生,千方百计借到一本,并送到胡适之家里,真是伟人的胸怀。胡先生说:在两天前,自己也得到一部《四松堂集》的写本,“这部写本确是天地间唯一的孤本”⑷,其中有些诗文未被刻印。《四松堂集》弊髡叨爻希字敬亭,号松堂,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乾隆是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的五世孙)。他的哥哥名敦敏,著有《懋斋诗钞》。二人均与曹雪芹有交往,并且均有诗作传世。胡适之对其中的一首特别重视,全诗抄录:

  挽曹雪芹(甲申)

  敦诚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1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胡先生接着说:“这首诗给我们四个重要之点:

  ㈠.曹雪芹生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我在《考证》中说他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只差了一年。

  ㈡.曹雪芹死时只有‘四十年华’。这自然是个整数,不限定整四十岁。但我们可以断定他的年纪不能在四十五岁以上。假定他死时年四十五岁,他的生时当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考证》里的猜测还不算大错。

  ㈢.曹雪芹的儿子先死了,雪芹感伤成病,不久也死了。据此,雪芹死后,似乎没有后人。

  ㈣.曹雪芹死后,还有一个‘飘零’的:新妇’。这是薛宝钗呢,还是史湘云呢?那就不容易猜想了。”⑷

  敦诚的这首诗正好在未被刻版印刷的那部分,要不是找到底稿,关于曹雪芹的这么多重要信息,恐怕永远没有人会知道。这个证据使胡适心里踏实了:任何人都不会再怀疑“曹雪芹”的真实存在,也不会怀疑他是曹寅的孙子,甚至连雪芹的生平、家庭情况都很清楚。只是人们对于胡先生的四点结论有点儿议论,比如:适之在《考证》中推测曹雪芹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该诗就证明他死于二十九年,怎么这么巧?这一点似乎还可以接受,但第二点就令人难以接受埽菏中说“四十年华”,你为什么说他死时是45岁而不是35岁?还有第三点是由“孤儿渺漠魂应逐”引发的:年幼丧父者为“孤儿”,不当解为“曹雪芹的儿子先死了”。

  不管谁先死,反正他们二人都死了,就剩下个“飘零”的“新妇”,胡先生猜不出她是“宝钗”还是“湘云”了。其实这也不难:按小说的情节,宝钗在宝玉十多岁时就出嫁了,到“宝玉”四十五岁身亡,“宝钗”肯定不能再称“新妇”了;如果只有两个选择项,当为“湘云”。

  这些都是小问题,不必太在意。但从敦诚、敦敏诗中没有说曹雪芹写过《红楼梦》,还得继续寻找这方面的证据。真是天遂人愿,19278月,胡适在上海新月书店高价购得一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关于购书过程,胡先生在《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⑹中说:“那位原藏书的朋友(可惜我把他的姓名地址都丢了)就亲自把这部脂砚甲戌本送到新开张的新月书店去,托书店转交给我。那位藏书家曾读过我的《红楼梦考证》,他打定了主意要把这部可宝贵的写本卖给我,所以他亲自寻到新月书店去留下这书给我看。”虽然这个本只有十六回(1-813-1625-28),但胡先生在1961年撰《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的缘起》⑺一文中说:“所以到今天为止,这个甲戌本还是世间最古最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以致1948年胡适从北京南逃,临上飞机时仅带了先父的遗稿及这个写本。

  它的“最可宝贵”,除了“是世间最古”的写本外,还在于它上面有大量的朱批,从中透露出很多鲜为人知的信息。试举几例:

  例一,第一回中针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o?”有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⑻

  仅此一条,就能传达出多点信息:

  ㈠.此书是雪芹哭成的;

  ㈡.雪芹死于壬午除夕;

  ㈢.雪芹是因泪尽而逝,就像书中的黛玉;

  ㈣.雪芹死的时候书还没有最终完稿;

  ㈤.雪芹与脂砚关系非常特殊;

  ㈥.这条批语写于甲午年八月。

  这就足以证明《红楼梦》是曹雪芹著的,谁还敢有什么争议?

  例二,第二回中冷子兴语:“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n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甲戌侧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⑻

  这政老爷是真的吧?既然真有其人,胡先生就把他对应为曹頫。

  例三,第二十八回中,宝玉听了黛玉的:葬花吟》后,“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甲戌本有眉批:“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真颦儿之知己,则实无再有者。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⑻

  从此条中你竟能看出批书人的心理变化:昨日本想对《葬花吟》作批呢,手好像被人止住似的;今日再看,觉得昨日要下的批语笨拙到点金为铁的程度,想那阻止自己之人,一定是玉兄的魂灵。此批不仅烘托出《葬花吟》的精妙,还暗示一个时点i壬午年之后;同时还突出了二人的关系:“雪芹”虽然泪尽而逝,魂灵则一直伴在批书人身边。

  例四,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见到贾母前有:“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甲戌就有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⑻

  你看看,不仅贾政、宝玉、黛玉等都是实有其人,就连书中像打帘子这样细事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其他的事就更不必说了。

  甲戌本的发现,充分证明了胡适在《考证》中的论断:“《红楼梦》明明是一部‘将真=隐去’的自叙的书。若作者是曹雪芹,那么,曹雪芹即是《红楼梦》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即是书里的甄贾(真假)两个宝玉的底本!懂得这个道理,便知书中的贾府与甄府都只是曹雪芹家的影子。”

  除此之外,甲戌本确定的曹雪芹的死亡时间也给胡先生帮了大忙:根据敦诚的诗曹雪芹死于甲申,而脂砚斋说他死于壬午,提前了两年。你别轻看这两年,它对确定《红楼梦》的生活背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胡适之承袭的是袁枚的观点,即《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曹家的花园,也就是袁枚后来拥鄣乃嬖啊2槌曹家的旨谕是雍正五年腊月下达的,有人推算真正的抄家时间当在雍正六年(1728)的元宵节,之后“曹雪芹”就随其父迁入北京。要是1764年曹雪芹去世,按40岁计算,当生于1725年,到北迁时才三岁,他就是智商再高,脑海中的金陵曹家也该是白茫茫一片大地。远的不说,就以书中的香菱为例,她也够聪明的;贾雨村在第四回中曾说:“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s村的夫人就是甄家的丫环娇杏,这一消息应该可靠。但她对门子及贾府的人都说:“不记得小时之事”。曹頫那个三岁的儿子还能记住南京的繁盛?故胡先生特别希望曹雪芹多活几岁,早生几年。

  有《四松堂集》,又有甲戌本,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已是万无可疑,谁知随后又发现了庚辰本,再次给世人一个极大的惊喜。邓遂夫在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导论中说:“时隔五年之后的1932年春天,与胡适同属‘新红学派’代表人物的俞平伯先生有一个亲戚叫徐星曙,他在北京隆福寺小摊上花了八元钱,又奇迹般地购得一部据说出自城北某旗h之家的传抄本。书名也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却有八大册共七十八回——在一至八十回中,缺六十四、六十七回。当时徐先生购得此本并不在意,连自己的亲戚俞平伯也没告诉。仍是在胡适闻讯阅过之后加以评价,才引起世人注意。因其回目页上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及‘庚辰秋月h本’字样,亦被援例称为庚辰本。以其珍贵程度观之,庚辰本和甲戌本堪称一对双璧。”⑼

  庚辰本的珍贵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它是较完整的定本。其二,它上面有很多批语是甲戌本上没有的。如第二十二回写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时,贾母令凤姐点戏:“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

  庚辰本在“谑笑科诨”下有双行夹批:“写得周到,想得奇趣,实是必真有之。”另外还有两条眉批,其一:“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其二:“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

  从此批中可透露出六点信息:

  ㈠.小说中的凤姐点戏实有其事;

  ㈡.凤姐点戏是脂砚执的笔;

  ㈢.庚辰本上的两次眉批时间不同;

  ㈣.到第一次眉批时,知道脂砚执笔者已经剩下很少几人了;

  ㈤.到第二次眉批时,仅剩“朽物一枚”;

  ㈥.第二次眉批的时间是丁亥夏。

  这里的“朽物一枚”该是谁呢?很多人推定为脂砚斋:一是因“前批”二字可知两次批书当为一人;二是书前明明题着“脂砚斋重评i头记”,没有其他署名的评语就应当认定为脂砚的评语。这种推定应该有道理,因为邓遂夫在论述贾家便是曹家时有一段精彩的文字:

  

  综观甲戌、庚辰本上的脂批,尽管时时点明书中之事“作<与余实实经过”,也时时提到“雪芹撰此书”如何如何,却从未提到一个“曹”字,更没有直言贾府就是“曹家”。只在有一次书中写“自鸣钟敲了四下”,脂砚斋似乎豁出去了,作批云:“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字此样[]法,避讳也。”差点就把“避曹寅(雪芹祖父)讳也”说了出来,却终于只点到“寅”字为止,仍未直言“曹”s。⑼

  

  邓先生所引在第五十二回中,因晴雯补裘,宝玉难以入睡,有“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庚辰本有双行夹批,因没有注明批书人,邓先生就推定是脂砚斋。通过邓先生一说,此批的-要性充分显现出来:著《红楼梦》的“曹雪芹”还真是曹寅的孙子,不然,他怎么会想着避曹寅之讳呢?

  按此原则,“朽物一枚”就是脂砚斋。直到1964年,这一观念才得以更正,因为靖藏本的眉批更清楚:“前批‘知者寥寥’,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s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这一批语对众人的眼球形成强烈的冲击波:那枚朽物肯定不是脂砚,因为脂砚在此之前已经去世了。“朽物”该是谁呢?这个迷团尚未解开,有人又联想到甲戌本上有脂砚的“甲午八月泪笔”,甲午对应的是1774年,丁亥为1767年。也就是说,按甲戌本,脂砚在1774年还在缱爬嶙髋;若按靖批,脂砚当死于1767年之前。莫非鬼魂也能批书?

  这些迷团吸引着人们去寻找靖藏本。所谓“靖藏本”,就是扬州一户姓靖的普通百姓收藏的抄本,但他们并不知道此书的珍贵,幸亏有位毛国瑶于1959年夏发现此书,借回去后与戚本对照,发现有一百多条批语为戚本所无,就把它用钢笔在一个练习本上抄录下来,于当年秋末将书还给靖家。到1964年,毛国瑶将批语寄给在北京的红学家俞平伯等人,由此引起轰动;再找此书时,已神秘消失。

  这部靖藏本除毛国瑶外大概没人读过,但由钢笔在练习薄上抄下的批语对红学的研究有着巨n的影响。据说第十三回靖本有回前批:“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贾珍虽奢淫,岂能逆父哉?特因敬老不管,然后恣意,足为世家之戒。‘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n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这一批语使读者知道:

  ㈠.第十三回原回目中5“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来改为“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㈡.秦可卿确实因淫丧命,作者用的是史笔;

  ㈢.批书人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的情节,使此回明显字数不足;

  ㈣.雪芹又名芹溪。

  这样的批语对研究作者、书内书外的人物及小说的内容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别的不说,要是没有此批,谁能知道被删去的部分?

  脂评本还有一h,不再逐一赘述。因《四松堂集》和脂评本的发现,使“曹雪芹”由假想到“真实”。如果说在前一阶段袁枚有大功,而后一阶段“曹雪芹”迈向“真实”的过程中主要是胡适之的心血。时至今日,红学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胡先生划定的框框内,只是就以下几个方面小作修正或尚存争议:

  ㈠.关于曹寅的弟弟曹宜,今修订为曹宣。据周汝昌考证:曹宜在雍正十三年(1735)还在做护军参领,他可能比曹頫大不了多少。

  ㈡.关于曹頫的身份,胡先生把他假定为曹寅的儿子;今修定为曹寅的侄儿,曹宣的儿=。雪芹的身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㈢.关于曹雪芹的卒年,胡适在《考证》中假定他死于乾隆三十年(1765),此后根据敦诚的《挽曹雪芹》诗调整到甲申年(1764),但没有具体的时点;而依据甲戌本的脂批则是壬午除夕(1763212日),时点一下子准确到日;而周汝昌则依据敦敏的诗认定雪芹死于癸未除夕(176421日)。周先生虽然以为自己的理由很充足,但很多人都不肯接受,理由是:其一,敦敏那首《小诗;简寄曹雪芹》没有标明纪年;其二,虽然前面的诗中有一首标有“癸未”,但二字有明显的挖补痕迹;其三,即使无此瑕疵,不能证明敦敏的诗严格按时序排列;其四,即使不考虑前三点,小诗中“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即邀请雪芹于二月的最后一日赴宴,他可能不知道被邀请人已;两个月前去世了,凭此不能否定壬午说。

  ㈣.关于雪芹卒时的年龄,胡适依据“四十年华”而推定为四十五岁;这一点遭到公众的反对:既然你可以叫他多几岁,别人就可以令他少几岁,怎么判断正误?四十就是四十,不能推定为四十五。

  ㈤.关于《红楼梦》的背景,胡适承袭袁枚,认定书中的大观园就是后来的随园,宝黛等人的活动背景理应在南京;这又遭来一片声反对:就以“壬午除夕”说,曹雪芹当生于1724年,到1728年初曹家被抄而北迁时,他恐怕还没有过四周岁的生日呢;若以癸未说或甲申说此时更小,雪芹无论多聪明,也不可能记住金陵的繁华。故周汝昌等人认定《红楼梦》的背景地在北京而不是南京。

经过这一修正,曹雪芹越来越像曹寅的孙子,似乎真的活起来了,借用脂砚的话说:“嫡真实事,非妄拟也。”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