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宗祠

广东中山大涌安堂林氏:牢记"九龙佳话",树“十德”之风

时间:2015-11-17 10:08:29   作者:吴才林 蓝天   来源:中山商报   阅读:3992   评论:0
内容摘要:广东中山大涌安堂林氏:牢记"九龙佳话",树“十德”之风来源于:中山商报林氏宗祠保存完好,富丽堂皇。 位于大涌镇的安堂村,宗祠、牌坊等古老建筑众多,一直是市内不少文艺青年周末游的好去处。谈及这些建筑,则不得不说起该村的第一大姓——林姓。据族内老人介绍,安堂林氏在...

广东中山大涌安堂林氏:牢记"九龙佳话",树“十德”之风


来源于:中山商报

广东中山大涌安堂林氏:牢记"九龙佳话",树“十德”之风 图1

林氏宗祠保存完好,富丽堂皇。

    位于大涌镇的安堂村,宗祠、牌坊等古老建筑众多,一直是市内不少文艺青年周末游的好去处。谈及这些建筑,则不得不说起该村的第一大姓——林姓。据族内老人介绍,安堂林氏在该村开族已有6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先祖林玄兴到此开荒。
  开族600多年,林氏族人一直重视家族传承,不仅对先祖的习俗有所继承,同┲厥佣宰铀锖蟠的教育。族内除了有“十德图”记载先祖事迹以及昭示族人修身外,先祖还编写了48字家规,教导族人如何为人处事。

■安堂林氏48字家训
国法当守,家规当尊;师尊当敬,交友当正;处世当明,业当勤俭;族谊当敦,嫁娶当慎;教子有方,公物当爱;祭祀当诚,宝藏谱牒。


广东中山大涌安堂林氏:牢记"九龙佳话",树“十德”之风 图2

古训古物、先祖画像、对联横批、劳动器械……林氏宗祠处处播撒0身之道。



□家风
树“十德”:族人齐修身
  位于大涌镇安堂村内的林氏宗祠,除了是该族节日时举行各种仪式的主要场所,也是平时族内老人聊天的聚集地。
  林氏族人林棣双,便是这里的常客,对家族历史研究得十分透彻。听闻有人来打听,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他,马上进行了热情的招待。
  谈及该族家风的情况,林棣双把记者带到宗祠内的《十德图》前,自豪地表示,安堂林氏子孙,无人不识先祖“十德”修身警言。“仁>智、义、礼、和、忠、信、天、地、德”,这就是安堂林氏族人信奉的修身戒条。林棣双说,“十德”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林氏先祖林皋。
  当时,林皋在赵国担任宰相,“十德”便是其进谏赵王贤明治国而提出的。
  在林氏宗祠的正门,挂有一副金字对联>“九龙世胄,双桂家声。”
  其缘由也与林皋有关。据族谱记载,林皋不仅身居高位,且9个儿子全部在赵国为官,世称“九龙世胄”。在唐朝,林氏也有一名先祖林披,也是9个儿子全部考取功名,在朝为官。其中三子和六子,更是同时高中状元,被称为“双桂”。如今的安堂>氏,便是林披六子林蕴的后代。
  由于两位先祖相似的故事,安堂林氏宗祠内,还悬挂有“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的对联,以此教育后世子孙奋发有为。


四十八字家规:教导子孙为人处事
  除了从先祖林皋继承的“十德”警言,林棣双表示,开族始祖林玄兴定居大涌安堂后,也为后人编写了一份四十八字家规:“国法当守,家规当尊;师尊当敬,交友当正;处世当明,业当勤俭;族谊当敦,嫁娶当慎;教子有方,公物当爱;祭祀当诚、宝藏谱牒。”
  林棣双谈道,家规在族内已奚钊敫鞲鲎拥苤心。在家规的影响下,林氏族人屡出忠直正义之辈,其中较为知名的便有曾任中山县长的林卓夫。
  林卓夫生于1897年,毕业于当时的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任中山县立中学校长。在任5年,林卓夫严格办学,如每天早上都会坐在校门逐一检查学生的校服,不整齐则一律不准进校,当时素有“林老虎”之称。
  1940年,林卓夫任中山县长。时逢日本侵华,林卓夫抗日态度坚决,为日伪所恨,被列为第二名暗杀对象。当时,亲友们力劝其到澳门暂避,但林卓夫坚决不走,立下遗嘱与日伪对抗。1943年2月1日晚,林卓夫被人连开五枪不幸遇难。


广东中山大涌安堂林氏:牢记"九龙佳话",树“十德”之风 图3

林氏族谱如今每年都进行一次增补。



□传承
牢记"九龙佳话",世代重视教育
  安堂村在大涌镇,素有“文化之乡”、“体育之乡”之称,这与安堂林氏对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林氏老人们常用先祖的 煌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努力成才。
  1422年,安堂村(时称“龙兴村”)虽然只有5个人,即四世祖林仕荫、其母萧氏以及其3名妻子,但林仕荫已经深深意识到后代教育的重要性。至林氏六世祖林止斋、林觉斋以及林慎斋一代,外界称他们“博学弘文,殷殷谱牒”。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后,不少林氏族人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对该国带来的积极影响,便设法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族内办学校,培育人才,传播科学救国的思想。
  早在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族人林德泉发起十乡先贤,创建卓山书院;1946年改为卓山中学(二区二中) 新中国成立前,族人还创办了树德、安堂两所初级小学,安堂小学曾两度成为大涌镇中心小学。



族人不忘妈祖文化
  在林棣双的家里,有众多关于家族历史的资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多个版本的族谱。21世纪初期,安堂林氏基本每年都会更新族谱。林棣双表示,族谱作为家族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族人一直以来都相当重视。
  此外,尽管安堂林氏定居大涌镇已有600多年之久,但直至如今,安堂林氏还保留着先祖安居福建莆田时的部分习俗,每年一度的“娘妈会”就是其中之一。
  据《林氏族谱》记载:天后圣母(也称“妈祖”)本姓林,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其为林氏先祖霖蕴七传孙林维懿的第六女,算起来也是安堂林氏的先祖之一。林棣双谈道,外人说起天后圣母一般会尊称为妈祖,而安堂林氏族人,则会将其称为“姑婆”。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在安堂林氏族内,一直保留有“娘妈会”庆典。当天,族人备上香烛礼品进行祭拜,此外还有执炮环节,每年设一、二、三号炮。按族人所说,“二号炮”最矜贵,如果有人执得,当年便啤耙丁有丁,做生意有财”,而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典故:
  相传有一年,一埠头青年无意执得二号炮,有陈姓商人见之,开出了各种优厚条件,想让其将二号炮送给陈氏。但埠头村民纷纷劝这位青年为族人争气,将二号炮留在埠头的“娘妈会”。当年,埠头人做生意很顺利,浦舱叨嗍铡4撕螅二号炮就成了“娘妈会”中最多人争夺的炮。



  □家族溯源
比干之子获周武王赐"林"姓
  国人讲究追根溯源,诸家百姓都有着自己的起源。谈及林姓,安堂林氏族人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林棣双介绍,《封神演义》记载“纣王无道,比干掏心”故事,林姓起源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武王灭商后,对比干的精神深为感动,遣人寻访其后人。了解到其儿子在山林中出生,便赐比干之子姓林;又念掌涓讣嵴瓴磺,因而名为坚。如此,比干之子林坚,便为后世林氏公认的始祖。
  尽管如今的安堂林氏,此前经历了从中原到福建,再到新会,并最终定居大涌的迁徙和分支,但族人仍牢记家族的起源。在安堂林氏宗祠内,还挂有一副对联:“殷纣不仁公诞地,周皇赐氏族称林铡
  谈及安堂林氏的开族,林棣双谈道,安堂林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林氏族谱记载的安堂林氏始祖是林允文;但林棣双谈道,当初来安堂开荒的是林允文的孙儿林玄兴。
  林允文是元朝宣教郎,原籍新会,由于3个儿子都未中功名,家族日渐衰败,加上认为落足之地不妙,叮嘱子孙要另找理想的定居地。林允文的大儿子林敬生有一子林玄兴,幼年时是看牛郎,长大后来到如今的安堂村,觉得此处风水上佳,便选择在此开荒成家。
  目前,安堂村的户籍人口接近6000人,其中大部分是林氏族人。
  至于为何族人将林允文看作安堂林氏的开族始祖,林棣双表示,皆因林玄兴是一名孝子,开枝散叶后便将祖父林允文以及父亲林敬都恭迎到安堂,因而后世子孙按辈分将林允文视为始祖。



相关信息
安堂林氏名人录:
  ◆林福祥(1814—1864):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在朝廷任二品官,曾驻守南京。三元里战后,林福祥上书,要求乘机出兵收复香港,是提出收复香港的第一人。
  ◆林汝杨:清光绪五年(1879年)已卯科第十七名武举人,任督标首营中军守备;庚辰科第一百零三名武进士,任营用守备。
  ◆林君复(1879—1942):留日学生,参加兴中会,辛亥革命期间回到香山县负责发动起义,革命成功后任大元帅府参议。
  ◆林警魂(1883年生,卒年不详):20岁入广东讲武堂,肄业后与杨鹤龄、陈少白等交游,以办理盐务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1941年香港沦陷后,日军曾威迫林警魂当傀儡,遭坚拒。

  ◆林卓夫(1897—1943):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9年夏回中山接任县立中学(现市一中)校长、省教育厅督学,连任5年。他重金聘学识资深者任教,以保证教学质量。1940年夏兼任中山县县长,1942年春任国民党海外港澳湾总支部委员兼澳门支部主任委f,为日伪所恨,被列为第二名刺杀对象。1943年2月1日,遭日伪刺杀身亡。


http://www.zsnews.cn/ZT/2005BoAoLunTan/showcontent.asp?id=278954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