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源流

浙江宁波 凤潭林氏:重义尚礼 恪慈守孝

时间:2015-11-08 13:43:20   作者:未知   来源:宁海新闻网   阅读:1283   评论:0
内容摘要:凤潭林氏:重义尚礼 恪慈守孝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10月26日 09:18:03  300年古樟树  在凤潭村,杨梅岭水库、雁苍山林泉、丫髻山、潺潺溪流四处辉映。有对联云“青山衬托四面环山脉脉延伸万重山,绿水依附一道溪溪水系...

浙江宁波_凤潭林氏:重义尚礼_恪慈守孝 图1

凤潭林氏:重义尚礼 恪慈守孝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10月26日 09:18:03

浙江宁波_凤潭林氏:重义尚礼_恪慈守孝 图2

  300年古樟树

  在凤潭村,杨梅岭水库、雁苍山林泉、丫髻山、潺潺溪流四处辉映。有对联云“青山衬托四面环山脉脉延伸万重山,绿水依附一道溪溪水系涌集百川水。”果不言虚。初秋,在凤潭村村口驻足远眺,一种空灵幽远的情愫萦绕心间。村落最早开发的历史要追溯到林氏一族迁居凤-的始祖时期。据崇祯《宁海县志》及《三宗林氏宗谱》载:“林君志(1098—1148)祖居杭州仁和市里,南宋绍兴九年间,即公元1139年致仕,寻隐天台,便到过宁海,游七都金溪凤潭,慕地幽雅,命仲子文宁筑室居辟。”林文宁为凤潭林氏始迁祖,延续至今已800多个春秋。林氏一族居于凤潭,以重义尚礼,恪慈守孝为先,留下了不少的传说佳话。后世子孙恪守这一祖训,传承至今名扬一方。

  双柱庙的由来

  凤潭村的马路旁,有一个双柱庙,它不同于其他村里的庙宇坐落在村庄的下面。它则相反,位于村庄的上面。一边一个石柱,石柱来自当时凤潭,名为岙里王的村。据说当时那个村的村民横行霸道,欺压穷苦百姓。七月的一天,有一户人家适逢嫁e,办喜事,正好请了两个厨子烧菜。凑巧此时村里来了两个讨饭的乞丐,经过这家人门前,主人却不肯给脚上满是脓疮的乞丐一口饭,怕他们的烂脚招来蚊子和苍蝇影响客人们吃饭。但是炒菜的厨子见其可怜,让他们稍作休息,等有剩下饭菜再给他们吃的。好不容易,厨子给乞丐弄了些饭e。乞丐吃完后对厨子非常感激,他们就劝厨子跟随他们走,远离这个村庄。厨子一开始不肯,在乞丐再三的劝说下,他们一块离开了村庄。他们前脚刚刚离村,村庄便迎来了罕见的大雨,大雨引起了山洪,将村庄淹没。原来村子两根寺庙石柱也随着洪水冲到了凤潭村的村口。因此,凤潭村e民以石柱建起了一间庙,提醒后代知晓善有善报,时刻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

  割肉疗亲的故事

  据林氏长者们口耳相传,在清朝初年,有一位亲自割肉为母亲治病的孝子林汝汉。林汝汉自小父母双全,但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五个,大哥因谋求生机而离家出走杳无音信;大姐二姐相继出嫁;三姐被送给外地人家当童养媳;剩下年仅十三岁的汝汉陪伴着即将花甲的双亲-汝汉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靠卖柴烧炭度日,勤劳俭朴持家。

  在林汝汉十三岁那年,他的母亲突然病倒,从此尿便失禁。为此,他父亲请过无数的郎中为母亲看病,讨教过无数民间能士-母亲配偏方治病,还亲自奔走附近山岭,采集了上千种草药,然而均无济于事。三个月过去了,六个月过去了,一年将至,口袋掏空,债台高筑,汝汉母亲的病情仍然维持着老样子。家里的一概事务自然落在汝汉的身上,除了挑水、洗衣、烧饭、劈柴等之外,还给母亲送饭喂食、翻身擦洗-换衣调裤,打扇赶蚊,悉心照料。

  一天,自家门口来了一位道士打扮的老先生借宿。汝汉请示母亲后便将他引进屋里,清茶粗饭招待。食间先生总觉得有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就主动追问原由,-亲自探视了久病的汝汉母亲,经察言观色和细心切脉后,诊断为疑难杂症,也就是通常说的怪病。一时间先生皱眉不展,许久,他开出一付奇方:要用直系亲人的肉做药引子,连服三剂,才能彻底治好病根。第二天一早,老先生写下七种常见草药,吩咐如何采集、如何煎服就匆忙离去了。

  老先生走了,却留下一道难题,父子俩面临一次严峻考验,考验真情,也考验孝心。为割肉治病之事,父子俩争执不下。最后还是汝汉平心静气地说服了父亲,他说:父亲好比房屋顶上的栋梁,是全家人生活的唯一依靠,二是父亲割了肉之后需要一定时间休息,那么全家人就得饿肚子,假如你带伤出去劳动会影响身体。三是父亲年纪大了点,恢复起来肯定比较慢一些。再说当儿子生病时,母亲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挽回我的生命,难道当母亲生病了,作为儿子的我,在身上割点肉能母亲治好病,天经地义,有何不可?汝汉的一番话打动了父亲的心,总算勉强同意。

  在汝汉说服父亲之后,毅然拿了一把锋利短刀,不让父亲陪伴,独自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脚,咬紧牙关,用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将血淋淋的鲜肉切成小块,放在药砂锅内做药引,放入草药进行煎制,并亲自捧到床前,喂送到母亲的口中。待到将药喂完了,才觉察到自己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汝汉身上虽有伤痛,除了家务处理之外,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母亲的房间。

  苍天不负孝子心。汝汉的母亲服下三剂药后,不到一个月,彻底痊愈了。但他绝无从嘴里透露出割肉疗病半句。直到其父亲临终时,失口于汝汉的二姐。就这样汝汉割肉为母亲治病一事被人们知晓后,全村人以及周边村庄的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把他当作孝奉父母的楷模教育子女,并且,几百年来一直作为慈孝的典范在凤潭流传。

 抚孤尽孝的俞氏女

  风潭村,除了割肉疗亲的感人事迹,还有青灯寂守抚孤,替夫孝敬公婆七十年"俞氏女的故事。据凤潭《林氏宗谱》载:“俞氏,马岙俞天宁公之女,凤潭之宁公元配也。之宁公生有一子,天化未离襁褓而之宁公捐馆。氏方二十五岁,当时欲以身殉。因念公老子幼,勉强就活。于是辞铅华任纺绩,上事白发之翁,竭诚尽力。翁汤药必亲尝以进……且治家有道,处置适"。是巾帼中所见罕者也。乾隆壬辰邑黄讳元鋐旌。其门曰:玉洁冰清。嘉其节也。今俞氏年已七十有四矣。为之赞曰:覆载无私缺陷,时有生此淑媛,青灯寂守抚孤,一恸肝可以剖。”

浙江宁波_凤潭林氏:重义尚礼_恪慈守孝 图3

  凤P敬老院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观古及今,古有卖身葬父的董永,卧冰求鲤的王祥,被视为古代孝子典范。然而人生最难处理好的是关系之一便是媳妇与公婆的关系。儿媳与公婆原本就无直系血缘,加上丈夫离世,媳妇孝敬公婆,几天、几星期或者几个月内做到已实属不易。若是一年、二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一点怨声予以悉心服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事。但是凤潭村俞氏女做到了,她丈夫很早离世,她承担起了霉斯婆的责任。她与公婆和谐共处,并在公婆年迈而行走不便,或患上疾病或身受伤残时,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一个妇道人家承受了七十年的艰辛与煎熬,承受了25000个日日夜夜的愁肠与伤痛。悉心服侍公公,精心扶养孤儿,竭诚尽力,一切无怨无悔。

  虽然俞氏早已逝去,但无论离开多久,不管走得多远,她都是凤潭大地上的一片绿荫,亦在涓涓流淌的血液里盛开,亦似鲜花般灿烂夺目。她的奉献精神如同丫髻山顶一-松,永远蓬勃常青,激励林氏后人。

  传承遗训的林氏后人

  以史为鉴,凤潭村的林氏后人确实具有这样的智慧。他们在祖先光辉事迹和慈孝故事的感染之下,勇于突破,为家乡为父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他们用自己朴实的行动证明了:潭子女的壮志雄心,有的作为领域名人,做好自己的职责,成为村民歌颂赞扬的对象。

浙江宁波_凤潭林氏:重义尚礼_恪慈守孝 图4

  凤潭大桥

  凤潭村林才全,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宁海城内县立正学小学毕业,海游侨光中学毕业。16岁任教于下沙庙逊志小学,后迁至凤潭任教,任校长。为逊志小学在凤潭发展做出了贡献。1958年林才全被迫返家务农。困难时期在隔水庵山脚开荒种番茄,1964年最高单株产量达50市斤,参加县农展,轰动了全县。1978年开始他恢复任教。一方面,他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还将教学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从中找到新的教学方法。任教期间,他在1979年第6号浙江师院所办“语文教学”发表《用图解法分析论说文的尝试》一文,1979年宁波师范所办的“语文教学”第6号上发表《教春小议》一文,1980年版“浙江教育”发表《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一文,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对当时的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1979年退休后,他也没有闲着,参加宁海县跃龙诗社,成为宁海诗词协会会员、跃龙诗社社员,并著有《老闲吟草》诗集。有诗作收藏在1994年12月宁海出版的《图龙集》与1998年12月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华夏吟夜》第三卷,这都极大鼓舞了青年的文学创作热情。

浙江宁波_凤潭林氏:重义尚礼_恪慈守孝 图5

  方前林氏所赠匾

  另一位具有精彩故事的林氏后人,当属已故的林仲成。林仲成,原名林才济,曾化名仇恨,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他曾长期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42年,他在上海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沪的各项工作和任务。白色恐怖时期,他和战友们仍然坚持党的地下活动,为形势所逼,他们在1946年8月底,随军撤出上海辗转苏北、山东等地,做华东军区后勤部兵站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尽职尽责,屡次(得上级领导的嘉奖和表彰。后参加淮海战役作战。上海解放以后,奉命接管上海原伪501厂。1952年跟随此厂迁往陕西宝鸡县改为国营615厂。而后多次调动至西安宝鸡市各单位,1976年11月由宝鸡市农机研究所退休。1980年9月转离休,返回家乡居住。历任指导员、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人事科长、组织科长、厂长、党委书记、研究所所长等。他在职期间,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退休之后,同时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不向党和政府伸手提要求,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不搞子女特殊化。这种优秀品质为村民所敬服。林氏后人们也以他的事迹⑷伲踏踏实实工作,尽心尽力为村民服务。离休后又积极参加创办塑料产品厂,为凤潭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多年后的今天,村民仍然不忘感激之情。

  现在风潭村的民众以及同族林氏后人,目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撑他们前行。老人们在凤潭村敬老院里颐养天年,年轻的林氏后人们则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凤潭林氏及其部分后人仍在故里,书写着林氏家族的骄傲,他们培育出的莘莘学子,将家训家风继续传递。相信不远的将来,他们会在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以赤子之心,书写报国之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